- 李云飞;庞利君;束龙武;黄传兵;
目的:对临床医疗真实环境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整理和分析,以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特征,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医院信息系统(HIS)中临床真实世界数据,收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020年1月—2022年12月以SLE为第一诊断入院进行治疗的患者,将其在真实医疗环境中产生的数据建立专一的数据库。使用SPSS 25.0及Excel 2021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80例SLE患者,其中女性174例,占96.67%;男性6例,占3.33%;男性年龄(44.50±5.75)岁,女性年龄(34.37±7.5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病程(51.50±15.08)个月,女性病程(111.28±47.3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患者体质量指数(BMI)(27.65±5.23)kg/m~2,高于正常BMI范围(18.5~23.9)kg/m~2。依据季节统计SLE患者入院例数从高到低分别是秋季、春季、冬季、夏季、长夏,分别占比32.22%、28.89%、19.44%、12.78%、6.67%。SLE患者的首发症状集中前3的类别为全身表现、皮肤与黏膜损害、肌肉与关节表现,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细分症状分别为发热(79.46%)、乏力(28.57%)、脱发(50.50%)、蝶形红斑(42.57%)、雷诺现象(20.79%)、手关节肿痛(25.53%)、膝关节肿痛(23.40%)、腕关节肿痛(21.28%)。SLE患者临床合并疾病占比最高的前3位分别是呼吸道感染(18.33%)、高血压病(16.11%)、血小板减少(15.56%)。归纳SLE中医证型特征分布情况,占比从高到低分别是脾肾两虚型(56.67%)、肝肾阴虚型(15.56%)、阴虚内热型(10.00%)、气阴两虚型(7.22%)、热毒炽盛型(6.67%)、瘀热痹阻型(3.89%)。结论:基于真实世界的研究中SLE患者存在显著的性别及年龄差异,在发病季节、首发症状分布、合并疾病种类、中医证型分布上均有差异。故而在制定预防及治疗策略时应有不同的侧重,并且SLE合并疾病顺位的不同亦能为疾病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应根据其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制定诊疗方案。
2025年07期 v.26 758-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8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靖;王建国;
目的:观察中药热奄包联合中西医结合治法对阑尾周围脓肿(PA)(瘀滞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PA(瘀滞型)患者8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加内服中药自拟方)和治疗组(常规西医治疗加内服中药自拟方联合中药热奄包),每组40例,两组均持续治疗7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部疼痛缓解时间、D-二聚体(D-D)、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检验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腹部疼痛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D、WBC、CRP、PCT水平均降低,且治疗组患者DD、WBC、CRP、PCT水平降低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中药热奄包中西医结合治法对PA(瘀滞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能更好地缓解患者腹部疼痛,更快地消除患者炎症反应。
2025年07期 v.26 764-767+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1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江波;徐寰;李文华;盛炎炎;
目的:探讨五味骨疽拔毒散联合消瘀接骨散交替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4例AG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予以塞来昔布胶囊和秋水仙碱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五味骨疽拔毒散和消瘀接骨散交替外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主要症状积分(关节疼痛度、触痛度、肿胀度和活动受限症状)、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学指标[血尿酸(BUA)、血肌酐(Cr)]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88%(31/32)明显高于对照组78.13%(2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主要症状各项积分(包括关节疼痛度、触痛度和关节活动受限症状)均降低,且观察组各项评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关节肿胀度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关节肿胀度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积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CRP、IL-6、ESR、BUA、Cr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味骨疽拔毒散联合消瘀接骨散交替外敷治疗AGA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关节炎性症状以及恢复关节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2025年07期 v.26 768-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王浩昱;王树国;路晓红;
目的:旨在初步探讨针灸联合甲巯咪唑的治疗方式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其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从而为针灸治疗肝火上炎型甲亢患者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山西省针灸医院针灸科门诊诊断符合“肝火上炎型甲亢”的患者64例,使用SPSS 25.0软件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甲巯咪唑治疗)和治疗组(选用针刺天突、膻中、双侧丰隆、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期门、双侧行间、双侧太冲、双侧合谷联合甲巯咪唑治疗),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总积分、甲状腺激素水平[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otal Triiodothyronine,T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总甲状腺素(TT4)]、静息脉率变化及临床疗效,并对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总积分及静息脉率均降低,血清TSH水平升高,FT3、FT4、TT3、TT4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总积分、静息脉率及血清FT3、TT3、TT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SH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875%)高于治疗组(6.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联合甲巯咪唑治疗肝火上炎型甲亢患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上运用针药结合方法治疗甲亢提供临床依据。
2025年07期 v.26 775-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0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程媛;张静;武凯健;王妮;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与肝豆状核变性(WD)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及肝豆灵(GDL)干预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WD患者475例,对血清RBP水平、性别、发病年龄、病程进行分析,评定大体评定量表(GAS)与肝豆状核变性评分量表(UWDRS),并分析其结果与WD患者血清RBP水平的相关性。475例WD组患者中,予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驱铜治疗的151例为对照组,予DMPS+GDL治疗的324例为观察组。观察组按照中医证候分型又分为湿热内蕴组113例,痰瘀互结组108例,肝肾阴亏组103例。6 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并分析GDL治疗对WD患者血清RBP水平、GAS评分、UWDRS评分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3.60%)低于观察组总有效率(8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观察组不同中医证型亚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血清RBP水平、GAS及UWD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不同中医证型亚组患者之间血清RBP水平、GAS及UWD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4组患者血清RBP水平均上升,GAS及UWDRS评分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观察组不同中医证型亚组患者血清RBP水平高于对照组,GAS及UWD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患者血清RBP水平湿热内蕴组>痰瘀互结组>肝肾阴亏组,患者GAS评分及UWDRS评分湿热内蕴组<痰瘀互结组<肝肾阴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RBP水平与性别、病程、GAS评分及UWDRS评分均呈负相关(P<0.01);与发病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RBP水平可作为WD患者中医辨证、病情进展程度及预后的参考,而GDL干预可升高WD患者血清RBP水平,改善其临床症状。
2025年07期 v.26 780-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张萍;高晟;
目的:探讨中医养生时辰行穴位温灸对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和血压控制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3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为对照组、穴位温灸组和养生时辰行穴位温灸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穴位温灸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同一时辰行穴位温灸进行干预;养生时辰行穴位温灸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养生时辰行穴位温灸进行干预。对比干预期间3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和血压变化情况。结果:与住院第1天比较,住院第10天3组患者24 h日间及夜间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第10天,穴位温灸组和养生时辰行穴位温灸组24 hSBP和DBP水平、日间及夜间SBP和D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养生时辰行穴位温灸组24 h、日间及夜间SBP和DBP水平均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第10天,穴位温灸组血压总下降率(95%)和养生时辰行穴位温灸组(9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5%),且养生时辰行穴位温灸组血压总下降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住院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第10天,与对照组比较,穴位温灸组与养生时辰行穴位温灸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均降低,且养生时辰行穴位温灸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中医辨体调质结合养生时辰行穴位温灸可更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对血压的控制能力。
2025年07期 v.26 786-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仲从丽;陆贲琪;赵洪洲;王爱国;
目的:观察新型夹板与传统柳木夹板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72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6例。试验组采用改良智能压力传输夹板,对照组采用传统柳木夹板。随访8周,对两组患者进行骨折部位疼痛和肿胀程度评分、患肢末梢血液循环监测、患肢正侧位X线检查,评估腕关节功能和骨折恢复效果、末梢血流障碍情况和骨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中均各有1例脱落,最终均实际随访35例。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组内不同观察节点比较,随时间增加逐渐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第1、2周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4、6、8周两组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胀度组内不同观察节点比较,随时间增加逐渐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第1、2、4周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6、8周两组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评分组间比较,试验组在第4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6、8周两组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体内效应分析提示,影像学检查CR评分具有时间变化趋势(P<0.05),且组别与时间无交互作用(P>0.05),两组对CR评分的提升效果存在差异(P<0.05)。试验组患肢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GW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夹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有效地减轻骨折部位的疼痛感受、肿胀程度,并有利于提前恢复腕关节功能。与柳木夹板相比,改良夹板在缓解骨折病程初期的疼痛和减少骨折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表现出了一定优势。
2025年07期 v.26 791-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郭梦竹;赵进东;张怡;朱少华;方朝晖;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探讨唐至清代医家治疗消渴病脾阴虚证的用药规律及核心药物组合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中国国家图书馆》(V6.16版)收录的唐至清代医书《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丹溪心法》《备急千金要方》等27部代表性著作中的消渴病脾阴虚证治疗处方构建消渴病脾阴虚证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药物、性味、归经及功效频次统计分析,关联分析,社团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总结消渴病脾阴虚证治疗的核心处方。使用TCMSP数据库及HERB数据库筛选核心处方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靶点,与GeneCards数据库及OMMI数据库筛选出的糖尿病靶点整合,利用Cystoscape 7.2.2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疾病交集靶点网络图,STRING数据库构建核心组方治病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筛选出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处方核心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及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共纳入77首中药处方,涉及80味中药;用药频次较高的是麦冬、茯苓、人参、生地黄、天花粉、黄芪、炙甘草等;四气以寒性、微寒为主;五味以甘味、微苦为主;归经以肺经、心经、脾经、胃经、肾经为主。功效以生津养血、清热泻火、养阴生津为要。关联规则提示“人参-麦冬”“茯苓-麦冬”“茯苓-人参”药对支持度最高;聚类分析结果与中药复杂网络分析相结合,最终得到核心处方:麦冬、人参、茯苓、天花粉、生地黄、黄芪;从核心处方中筛选出53种有效活性成分,814个疾病相关潜在靶点,关键活性成分为常春藤皂苷、槲皮素、山奈酚、人参皂苷、刺芒柄花素、异鼠李素、β-谷甾醇等,作用于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白细胞介素-6(IL-6)、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G)等核心靶点,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胰岛素抵抗(IR)等信号通路。结论:唐至清代医家治疗消渴病脾阴虚证主要以生津养血、养阴清热为主,核心组方药物茯苓、黄芪、生地黄、天花粉、人参、麦冬治疗消渴病脾阴虚证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及多通路途径改善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血糖代谢及IR。
2025年07期 v.26 799-8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0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