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医史文献

  • 中药治疗青年高血压病疗效Meta分析

    居梦瑶;郭文慧;赵舒婷;胡志耕;

    目的:全面评估中药治疗青年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在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以及EMbase中进行系统检索,搜集截至2023年9月1日发表的有关中药治疗青年高血压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根据Cochrane手册对选定文献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估,选用ReviewManager 5.3版本软件作为工具,对所收集的数据集进行综合的统计处理。结果:在纳入的10篇文献中,研究对象共计1124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64例和560例。研究发现,与单纯使用中药或西药的对照组比较,单用中药或与西药联用的试验组在提升治疗效果(OR=2.27,95%CI[1.56,3.29],P<0.0001)、降低收缩压(MD=-6.13,95%CI[-8.95,-3.31],P<0.000 01)和舒张压(MD=-5.79,95%CI[-8.16,-3.43],P<0.000 01)方面表现更佳,且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OR=-2.09,95%CI[-2.54,-1.64],P<0.000 01)。结论:中药治疗在提升治疗成效、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以及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对青年高血压病患者具有积极影响。

    2025年04期 v.26 355-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5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朱俊琛治疗下腰痛的用药及选穴规律

    高明雷;张红星;吴博文;彭家丰;李丹阳;朱俊琛;李迎春;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朱俊琛教授临床辨治下腰痛处方用药及选穴规律与临证心得。方法:收集朱俊琛教授临床诊治下腰痛病历172例,提取方药信息,建立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7,对下腰痛中药组方和针灸取穴采用中医证候分析、药对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进行数据挖掘。结果:172首处方,中医证型4个,中药87味,总用药频次为2737次,共纳入30个穴位,总计2444频次。中药频次前4位的高频单药分别为炙甘草、细辛、熟地黄、盐杜仲;穴位频次前3位的为肾俞、腰阳关、次髎;中药功效前3位的为祛风止痛、通络、祛风除湿;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甘、辛为主,药物多归肝、肾、脾三经;中药聚类分析得出聚类组合8类;中药关联分析显示,居于前3位的分别为细辛-炙甘草、乌梢蛇-炙甘草、炮附片-炙甘草。核心处方为“肾俞-腰阳关-次髎-稚边-委中-承山-太溪-昆仑”。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肾俞、腰阳关、次髎和炙甘草、细辛、熟地黄等中药关联最为密切。结论:朱俊琛教授治疗下腰痛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补肾壮骨为主要法则,临床取穴注重表里相治、上下同调。

    2025年04期 v.26 364-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痿疾源流考辨

    宋其蓉;范颖;梁茂新;乔文军;

    “痿”之称谓始见于《黄帝内经》。“痿”之病名本源于“萎”,是中医思维取象比类的体现。从“萎”字延申,发现“(歹委)”既是“萎”的古今字,亦可写作“痿”,有疾病的意思。而“委”,通“萎”,后引申为萎弱。“萎”“委”均与“痿”之肢体无力、筋脉驰缓有关联,故将“艹”换为与疾病有关的“疒”,此为“痿”作为病名的由来。在古代,痿的泛称有痿、诸痿和痿疾3种,在没有提及具体病症和病变部位时,均属总称。“风痿”“痿易”等是属于痿疾之下的疾病名称,而“阴痿”“肺痿”等名称中则表明了发病部位。通过《黄帝内经》诸篇对不同痿的论述可知,任何部位、器官痿软的症状都属于痿疾,其范围要大于局限肢体病变的后世之痿。由此可见,“痿疾”一称更具有代表性。由于目前中医教材改变中医疾病传统名称,混淆了中医疾病名称与证候的区别,故有必要以《黄帝内经》等经典为源头,通过对字义、痿疾名称的变化、《黄帝内经》痿疾分类及特点、鉴别、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进行考辨,以期明确痿疾源流并正确认识本病,重新重视中医疾病名称、证候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025年04期 v.26 373-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2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清代及以前脾虚型消渴用药规律

    张怡;郭梦竹;朱少华;赵进东;方朝晖;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探析清代及以前脾虚型消渴的用药规律,为当代脾虚型消渴论治提供参考。方法:对《中国国家图书馆》(V6.16版)收录的清代及以前古籍中出现的关于脾虚型消渴的方剂进行归类总结,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分别按照临床表现、中医证候、方剂名称、方药组成等录入数据表,应用古今方剂云平台V2.3.9软件统计中药频次、性味、归经、功效分类与临床表现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 26软件对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36首方剂,涉及中药72味,高频药物为茯苓、人参、炙甘草、肉桂、白术、麦冬、山药等,药物性味归经以甘平、辛温、脾肺经为主,药物功效分类为补虚药、清热药、收涩药等,临床表现主要为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消瘦、尿量增多、口干等,代表方剂为偏于脾气虚的方剂人参汤、七味白术散、茯苓汤等,偏于脾阳虚的方剂桂心散、升麻散、黄芪六一汤等;关联规则分析显示高频核心药物以及核心方剂为肉桂-茯苓-白术-人参;聚类分析得到4类,类1为白术、炙甘草、人参、茯苓、肉桂、枳壳,类2为山药、山茱萸、熟地黄、五味子,类3为葛根、桑白皮、麦冬,类4为黄连、天花粉,共奏补气温阳健脾、生津养阴止渴功效。结论:清代及以前对于脾虚型消渴的论治以健脾补气温阳为主,养阴生津为辅,对于中医药治疗消渴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2025年04期 v.26 379-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太医院视角探讨宋、明两代推拿学科地位嬗变中的误读与疑点

    赵志斌;何凯;鞠申丹;李伟红;袁雪菲;

    以“五版”《推拿学》教材为参考,比较“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4个时期7个版本的《推拿学》教材,并以太医院为视角对历史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阐述统编教材中关于宋、明两代按摩学科地位表述的存疑之处。即手法医学在宋、明两代不仅没有“消失”或“陷入低谷”,反而在学科进化的过程中得到了存续与细化。此外,在现有文献基础之上,对隋唐至明清时期按摩学科地位真实的演变过程作出合理化推测并绘制演示图。总结过去20年来7个版本的《推拿学》教材中对宋、明两代按摩推拿学科嬗变的表述,发现“五版”教材虽然在史料的丰富程度上有所欠缺,但无论在语义还是语境的表达上都较其后诸版本更为精准和凝练。从编写体例和框架方面来看,“五版”教材奠定了近20年《推拿学》教材编写的基础,无疑是一部经典著作。而造成各个版本教材间表述产生争议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研究者从历史结果推导了过程以及参考文献不够全面所导致。

    2025年04期 v.26 387-392+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1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实验中医药学

  • 基于频域分析观察电针对慢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阚雨红;许金森;萨喆燕;曹小敏;高慧敏;尚心雨;

    目的:基于频域分析观察电针内关穴对慢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影响。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造模组12只。造模组大鼠连续7 d皮下多点位注射异丙肾上腺素5 mg/(kg·d)制备慢性心肌缺血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再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6只。对照组和模型组常规饲养,同等抓取,不予干预;电针组予电针内关穴,1次/d,连续21 d。采用八道生理记录仪采集分析3组大鼠造模前、造模后和干预后心电图变化及HRV变化,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大鼠血清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含量。结果:造模后,造模组大鼠ST段高度和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LF)、LF/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H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F明显降低(P<0.01);干预后,模型组大鼠ST段高度和LF、LF/HF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H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电针组大鼠ST段高度和LF、LF/HF则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P<0.01),HF高于模型组(P<0.01)。电针组大鼠心肌细胞纤维间隙略有增宽,心肌纤维少数断裂,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增生,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SOD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血清中MDA含量降低(P<0.01),SOD含量升高(P<0.05)。结论:电针内关穴可能通过调控慢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脏自主神经活性,缓解氧化应激反应,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2025年04期 v.26 393-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6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加味芍药甘草汤调控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减轻蛋白尿的实验研究

    贺娟;赵华杰;贾力莉;杨钤;赵彤;段春鹏;

    目的:观察加味芍药甘草汤是否通过调控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ed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减轻IgAN小鼠蛋白尿而发挥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BALB/c小鼠IgAN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加味芍药甘草汤组(2 g/kg)、缬沙坦组(12 mg/kg),每组20只。第12周起,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小鼠每日灌服等体积蒸馏水,加味芍药甘草汤组、缬沙坦组分别灌服不同浓度的指示药物,连续4周。测定各组小鼠尿生化[尿液血清α_1微球蛋白(α-Microglobulin,α_1-MG)浓度、尿液β_2-微球蛋白(β_2-microglobulin,β_2-MG)浓度、尿液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NAG)浓度、24 h尿微量蛋白(24-hour urine protein,24 h UP)总量]检测;测定小鼠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肾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小鼠NLRP3抗体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缬沙坦组、加味芍药甘草汤组小鼠尿液尿生化(尿液α_1-MG浓度、尿液β_2-MG浓度、尿液NAG浓度、24 hUP总量)水平,血清BUN、Scr浓度,NLPR3炎症小体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缬沙坦组比较,加味芍药甘草汤组尿生化(尿α_1-MG浓度、尿液β_2-MG浓度、尿液NAG浓度、24 h UP总量)水平,血清BUN、Scr浓度,NLPR3炎症小体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芍药甘草汤对IgAN小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调控NLPR3炎症小体,抑制炎症反应,减轻IgAN小鼠肾脏损伤。

    2025年04期 v.26 399-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中药制剂工程与技术

  • 中成药西黄丸的红外指纹图谱研究

    李春江;李岩;李慧;王一婕;高蕊蕊;任蕾;王颖莉;

    目的:建立中成药西黄丸的红外指纹图谱,结合聚类分析方法考察红外指纹图谱用于分析鉴定不同厂家中成药西黄丸的有效性。方法:首次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对9个不同厂家13个批次的中成药西黄丸样品进行红外光谱测定分析,透射率为4000~400 cm~(-1),利用SPSS 26.0统计软件各西黄丸样品红外光谱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夹角余弦值,建立西黄丸红外指纹图谱,并对西黄丸全谱图进行相似度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获得中成药西黄丸的红外指纹图谱,共有峰相似度分析表明红外指纹图谱一致性良好,相似度较高。并确定其红外指纹图谱特征吸收峰15个,从左到右依波数依次为3400 cm~(-1)、2927 cm~(-1)、1712 cm~(-1)、1663 cm~(-1)、1631 cm~(-1)、1545 cm~(-1)、1455 cm~(-1)、1378 cm~(-1)、1319 cm~(-1)、1244 cm~(-1)、1155 cm~(-1)、1079 cm~(-1)、1027 cm~(-1)、774 cm~(-1)、603 cm~(-1),共有特征峰的相似度和相关系数都达到0.980以上。全谱图分析结果表明,聚类分析方法可以明显将不同厂家的西黄丸样品区分开来。结论:FTIR可以用于中成药西黄丸的定性鉴别,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精密度及稳定性,结合聚类分析法可以将不同厂家的西黄丸进行准确区分。

    2025年04期 v.26 405-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滑石粉炒牛鞭炮制工艺优化及质量标准研究

    王轹文;赵莉美;石云云;沈薇;王双;鲁文慧;

    目的:优化滑石粉炒牛鞭的炮制工艺,建立滑石粉炒牛鞭饮片的质量标准。方法:在充分的文献调研和预试验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外观性状、粉碎率和浸出物含量作为综合评价指标优选滑石粉用量、炒制温度和炒制时间的最佳工艺参数,采用实验室放大试制和工业化中试生产相结合验证最优炮制工艺;建立滑石粉炒牛鞭饮片的鉴别方法,测定16批炮制品的水分、灰分、浸出物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滑石粉炒牛鞭最优炮制工艺为:取待炮制品重量2倍的滑石粉置炒制容器内,180℃炒至滑利状态时,投入牛鞭段(段长1.5 cm),炒药机转速9 r/min,炒制约25 min,炒至表面松泡鼓起、酥脆,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拟制定滑石粉炒牛鞭水分不得高于15%,总灰分不得高于1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高于3%,浸出物不得低于15%,总游离氨基酸不得低于15 mg/g。结论:所优化的炮制工艺适宜工业化生产要求,拟建立的饮片质量标准有助于规范饮片企业炮制工艺,提高临床用药疗效和安全性。

    2025年04期 v.26 41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临床研究与经验

  • 张维骏教授运用化瘀消癥汤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经验

    李旭辉;任宏秀;武传玲;张维骏;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属中医学“癥瘕”范畴。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腰酸、下腹疼痛不适、月经紊乱、贫血等,给女性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张维骏教授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总结了其基本病机为气滞寒凝,瘀血阻络,并将子宫肌瘤分为寒凝血瘀、气血两虚、气滞血瘀、痰湿瘀结、命门火衰5种证型。张维骏教授在《傅青主女科》生化汤的基础上化裁,创制了化瘀消癥汤(该方由当归、桃仁、川芎、炮黑姜、炙甘草、蒲黄、五灵脂、丹参、益母草、郁金、三棱、莪术、制乳香、制没药组成)。化瘀消癥汤消补兼顾,标本同治,有养血活血、理气通络、温经止痛、消积化癥的功效,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体现了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独特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

    2025年04期 v.26 418-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壮医脐环穴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及微循环的影响

    粟龙;何善华;李珊;李毅晶;卢海锋;秦开琳;韦周娜;

    目的: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针刺壮医脐环穴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PSSD)的影响。方法:将96名PSSD患者采用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针刺壮医脐内环穴,治疗4周,对比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脑循环指标、血浆黏度等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和随访后,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PSQI评分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和随访后,两组患者总入睡时间、浅睡眠时间、深睡眠时间、睡眠效率较治疗前增加,清醒次数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总入睡时间、浅睡眠时间、深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增加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清醒次数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和随访后,两组患者的脑循环指标动态阻力(dynamic resistance,DR)、脑血管阻力(cerebrovascular resistance,R)及平均血流速度(mean blood flow velocity,vmean)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DR、R及Vmean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和随访后,两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全血还原低切黏度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壮医脐环穴能有效改善PSSD患者的睡眠结构和睡眠质量,增加总睡眠时长,提高睡眠效率,减少夜间频繁清醒的次数,提高深度睡眠的比例,治疗结束4周后依然能保持较好的睡眠状态。

    2025年04期 v.26 424-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清解益肺苗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研究

    龚钤升;方娴娴;李同瑶;谢友良;刘炜;

    目的:观察清解益肺苗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明确诊断为NSCLCⅢB-Ⅳ期、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型患者,研究对象被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接受吉非替尼片治疗,而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清解益肺苗方的辅助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证候疗效、肿瘤近期客观疗效、功能状况、肿瘤标志物、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中医临床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肿瘤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皮疹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腹泻发生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清解益肺苗方治疗NSCLC患者在改善中医临床证候、控制肿瘤生长、提高患者功能状态、降低血清CEA,减轻不良反应方面均优于单用吉非替尼,且较为安全。

    2025年04期 v.26 430-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白芍-熟地黄-当归-天麻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

    蒋真真;汪美霞;韩辉;陶庄;王飞;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白芍-熟地黄-当归-天麻药物组合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HERB数据库筛选白芍-熟地黄-当归-天麻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DrugBank、DisGeNET、OMIM数据库检索PD相关靶点,取两者交集,并通过Cytoscape软件绘制“药物-成分-交集靶点-疾病”网络图筛选活性成分。基于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筛选关键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获得白芍59个、熟地黄21个、当归125个、天麻17个主要活性成分,对应1288个作用靶点,与PD交集靶点390个,筛选出4-乙基苯甲醛、顺式-异丁香酚、野菰酸、叶下珠脂素、4-乙基间苯二酚等为核心活性成分,PPI网络拓扑分析提示HSP90AA1、Akt1、JUN、CTNNB1、ESR1等为关键靶点。白芍-熟地黄-当归-天麻治疗PD的信号通路主要富集于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癌症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环腺苷酸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RAGE)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化学致癌-受体激活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核心成分4-乙基苯甲醛、顺式-异丁香酚、野菰酸、叶下珠脂素、4-乙基间苯二酚等与核心靶点HSP90AA1、JUN、CTNNB1、ESR1等对接程度良好。结论:白芍-熟地黄-当归-天麻中4-乙基苯甲醛、顺式-异丁香酚、野菰酸、叶下珠脂素、4-乙基间苯二酚等有效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HSP90AA1、JUN、CTNNB1、ESR1等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达到治疗PD的作用。

    2025年04期 v.26 436-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8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针药结合治疗突发性聋经验及验案举隅

    田康康;任晓东;田佩洲;李圣云;吕玉娥;

    突发性聋(sudden deafness,SD)是以短期内感音神经性听力突然下降,甚至听觉丧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吕玉娥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对治疗SD见解独到,主张从心肝论治、调畅情志,以“通”为用、醒脑开窍,擅长“对法”、针药并举,随证选用“施今墨对药”“吕景山对穴”,擅长采用“无痛进针,同步行针”的独特手法治疗疾病,自创“复聪方“”聪耳方”治疗SD,效果较好。经临床证实“,复聪方“”聪耳方”能有效改善SD患者临床症状,为中医药临床诊治SD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年04期 v.26 447-450+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芩清热除痹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张孟雨;万磊;王思宇;李峰;闫大伟;

    目的:观察黄芩清热除痹胶囊(huangqin qingre chubi capsule,HQC)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及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2月—2024年6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收住院的60例RA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使用托法替布治疗,研究组使用HQC联合托法替布治疗,疗程均为8周。采用临床症状体征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疾病活动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DAS28)、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86及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163的表达;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及巨噬细胞标志物的表达。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中医证候积分、DAS28评分、VA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CD86的表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63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QC治疗RA疗效确切,可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025年04期 v.26 451-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低频脉冲阿是穴联合中药热奄包对人工流产术后康复的临床研究

    刘焕明;

    目的:观察低频脉冲阿是穴联合中药热奄包对人工流产术后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4年1月—2024年3月在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第3天予以常规中药热奄包疗法干预,中药热奄包药物组成为红花、大血藤、艾草、伸筋草、五加皮、干姜、丁香、桂枝等;使用前将热奄包置微波炉中高火加热3 min,患者仰卧位,将中药热奄包置患者腹部关元穴外敷30 min。治疗组患者术后第3天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低频脉冲治疗仪分3个阶段干预阿是穴,每次治疗持续时间为20 min。均于人流术后3 d开始进行,1次/d,连续治疗3次。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阴道流血量、阴道流血持续时间、术后宫腔残留率、再次清宫率、术后10 d和术后1个月子宫内膜厚度、复潮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月经周期及月经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术后阴道出血量减少、阴道出血时间缩短,术后宫腔残留率及再次清宫率降低,复潮时间缩短,术后10 d及术后1个月子宫内膜厚度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的月经周期比对照组短,术后3个月、6个月的月经量比对照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的月经周期和月经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与6个月的月经周期和月经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患者月经周期及月经量比对照组更规律。结论:低频脉冲阿是穴联合中药热奄包干预能加快子宫内膜恢复速度,减少月经不调风险,对人工流产术后康复具有明显效果。

    2025年04期 v.26 457-460+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中药资源普查

  • 山西省榆次区中药资源普查与分析

    董虹玲;孔祥鹏;卢浩浩;卓风旺;张朔生;

    目的:以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为依托,对榆次区的中药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旨在全面掌握榆次区中药资源现状,为榆次区及全国中药资源管理提供支持。方法:研究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记录了榆次区中药资源的分布、种类、数量及栽培和野生状态,并对中药资源进行了详细分类和统计,通过采用样地调查、栽培区域调查、市场调查以及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等多种方法,对榆次区的药用植物进行调研,并详细记录该区域内药用植物的种类和组成,分析生态类型,并对国家重点保护品种的蕴藏量进行调研。结果:完成40个样地和1200个样方的调查,记录68科164属共209种药用植物资源。其中,重点中药资源北刘寄奴、甘草和香加皮等蕴藏量较大;人工栽培的中药资源则以柴胡、牡丹、黄芩为主要品种。结论:本次普查对榆次区中药资源的现状有初步的清晰认识,为榆次区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进一步提升榆次区中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025年04期 v.26 461-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综述

  • 中成药结核丸治疗耐药性肺结核研究进展

    乔冠卿;侯燕玲;刘晋萍;任廷浩;

    耐药性肺结核的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或痰中伴有血丝、发热、盗汗、胸闷胸痛、呼吸急促困难、体质量下降和全身衰弱等,对患者生活造成极大负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从抗耐药菌株、免疫调节、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辅助巩固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4个方面,以中成药结核丸治疗耐药性肺结核为主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作为传统中成药,结核丸在耐药性肺结核的治疗过程中,表现出对耐药菌株的抗菌作用,如增强抗结核疗效,促进空洞闭合,缩短痰菌转阴时间,有益病灶吸收,提升治愈率,且不增加安全性风险等;调节免疫系统,如调节细胞免疫和免疫因子,减少炎性因子释放,帮助核糖核酸对免疫系统的调动与协调等;缓解各种临床常见症状,如咳嗽、咳痰、发热、盗汗、乏力等,同时帮助减轻消化不良症状,提高营养利用率,全面支持患者的康复,有效改善贫血和营养不良等;巩固治疗效果,如使致病菌的存留几率降低,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患者的耐受性等。结核丸在治疗耐药性肺结核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支持,值得在临床中继续深入探讨。

    2025年04期 v.26 467-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正>1撰稿要求1.1文稿撰写:要求论点明确、文字精练、数据可靠、书写规范。论文字数不少于7000字(含摘要、图、表、照片及参考文献),外文字母准确运用大、小写及正、斜体。正确运用上下角标、数码和符号。1.2题名与署名:文题应简明,突出文章特定内容,不使用非公认的缩略词。来稿须附中英文题名,含义须一致。作者单位要写全称(中英文),并注明城市及邮政编码。如作者单位为两个以上者,在每一位作者的右上角标注序号,单位名称前标注相应的序号。1.3摘要与关键词:临床研究、实验研究论文均需附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中英文含义须一致。中文摘要不少于300字。中英文摘要均采用四段分列式,即: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结果(Re-sult)和结论(Conclusion)。关键词3~8个,尽量选用Me SH词表(Medical Subject Headings)中的规范词。

    2025年04期 v.26 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