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亚楠;薛芳芸;穆俊霞;徐达瑶;
傅山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思想先锋、医学大家,他的医学成就及高尚医德被后世广为称颂,其医学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痛斥等级观念,一视同仁;践行救济本旨,不谋私利;提倡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强调阴阳平衡,关爱女性。这为当今医学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2017年05期 v.18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洪靖;王鹏;周晨;张佳乐;
《诸证析疑》为新安医家余午亭所著,该书立方遣药独具一格。余氏融诸家之长,对血证有深刻的认识,书中有衄血、吐血、便血等诸多章节论述血证。临证注重四诊合参,尤重脉诊,在诊疗血证的过程中,主张先审何经,依经而治,遣方用药灵活多变。余氏从气血立论辨治血证,另辟蹊径,拓展了血证诊疗的思路,对今日临床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017年05期 v.18 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子木;高海滨;姜枫;
目的:使用Cochrance系统评价的方法对小建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作出公正的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CBM、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查找海内外以小建中汤为治疗方案和西药治疗方案比较对消化性溃疡临床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截至2017年3月。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研究方案、患者资料、实验方法及临床结果进行评价,采取Rev Man5.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收入9项研究包括84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试验组467例,对照组375例)。所纳入文献质量普遍不高,均没有报告隐藏分配和盲法的实施,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西药治疗相比,小建中汤治疗能显著提高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有效率,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OR=3.34,95%CI(2.12,5.27),P<0.000 01]。结论:小建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受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及数量所限,上述结论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双盲试验加以验证。
2017年05期 v.18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谢永贵;田超;洪曹栋;冯明;
柳宝诒的《温热逢源》对伏邪温病的因机证治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为温病伏邪学派的代表作。通过分析柳氏对伏邪温病因、机、证、治的认识,发现其注重辨伏邪的升降出入态势,治疗以调畅气机为主,因势利导,以给邪以出路为宗旨,更符合温病的升降出入辨证。
2017年05期 v.18 9-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高杉;
李济仁教授为当代中医名家,于中医时间医学研究致力尤勤。其专著《李济仁中医时间医学研究与临床应用》通过大量古代医学典籍和临床病案展示出一位当代国医大师的卓著风范,展示其学习、运用中医时间医学的关键与捷径。
2017年05期 v.18 11-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伟;王朝晖;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T)对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成骨分化的影响,并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角度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染色以及细胞外钙化结节来检测成骨细胞MC3T3-E1的分化情况;GST干预MC3T3-E1成骨细胞株7 d、14 d和21 d后,利用Real-time PCR检测成骨相关因子RUNX2、OSX、COLⅠ、OCN基因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β-catenin、LRP5和GSK-3β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蛋白表达。结果:ALP染色观察到MC3T3-E1细胞外基质存在钙质沉积,且MC3T3-E1 ALP活性阳性。GST能明显提高MC3T3-E1细胞成骨相关基因以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提示GST可以明显促进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论:MC3T3-E1细胞本身具有一定的成骨细胞特性,有效浓度的GST能促进小鼠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在成骨分化过程中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2017年05期 v.18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晨虹;段秀俊;阴孟凡;胥鹏鹏;王嘉琛;石高伟;光江红;
目的:比较凤仙花的根、茎、叶、花、种子等不同部位水提液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须癣毛癣菌等4种真菌的抑制作用,为凤仙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药敏试纸实验法。结果:凤仙花之花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须癣毛癣菌等4种真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他部位对须癣毛癣菌抑制作用较弱,根对白色假丝酵母菌、茎对红色毛癣菌有微弱抑制性,但远不及花的抑真菌作用(P<0.05)。结论:凤仙花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手足癣等真菌类疾病,研究结论为凤仙花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2017年05期 v.18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梁锐;程天虹;张瑞卿;杨蓉;赵延龙;郭晓峰;李俊莲;
目的:探讨玉屏风散对寒热刺激大鼠肺及皮毛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将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08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常温组(A)、正常寒热交替组(B)、正常寒热交替加中药干预组(C)、免疫低下常温组(D)、免疫低下寒热交替组(E)、免疫低下寒热交替加中药干预组(F),借助人工气候箱及氢化可的松制备寒热刺激与免疫低下大鼠模型,采用玉屏风散对其干预,经HE染色利用光镜对第7天、第14天、第28天各组大鼠肺与皮肤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第7天、第14天、第28天3个不同时段大鼠肺及皮肤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且肺组织的损伤程度比皮肤明显。经玉屏风散药物干预后,肺与皮肤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炎症及肺间质炎症明显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结论:外邪刺激及免疫低下会引起大鼠肺与皮毛组织结构出现病理性损坏,玉屏风散可以提高大鼠的免疫防御功能,修复损伤的大鼠肺及皮肤组织结构,减轻外邪刺激后组织的炎性反应。
2017年05期 v.18 22-2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3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程天虹;张瑞卿;杨蓉;赵延龙;齐铮;李俊莲;
目的:探讨寒热交替刺激及药物干预对正常及免疫低下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方法:将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08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常温组(A)、正常寒热交替组(B)、正常寒热交替加中药干预组(C)、免疫低下常温组(D)、免疫低下寒热交替组(E)、免疫低下寒热交替加中药干预组(F),借助人工气候箱及氢化可的松制备寒热刺激与免疫低下大鼠模型,采用玉屏风散对其干预。观察各组大鼠精神活动、毛色、皮肤、关节、鼻部分泌物、粪便、进食饮水量以及体重等一般情况变化。结果:与正常常温组相比,各组大鼠进食饮水量明显减少,体重增长明显减慢或体重减轻(P<0.01);E组与B组大鼠相比,进食饮水量明显减少,体重增长明显减慢或体重减轻(P<0.01);E组与D组大鼠相比,进食饮水量明显减少,体重增长明显减慢或体重减轻(P<0.01);玉屏风散药物干预组大鼠与相应寒热交替组相比,体重增加,进食饮水量增加(P<0.05或P<0.01)。与正常常温组相比,各模型组大鼠精神状态、皮肤、毛色、粪便均受到一定的影响,对外邪刺激加免疫低下大鼠的影响更为明显。结论:寒热交替刺激对大鼠的一般情况均有影响,尤其对于本身免疫力低下的大鼠影响更为明显,玉屏风颗粒可以改善大鼠活动状态和一般情况。
2017年05期 v.18 26-2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亮亮;隋峰;
目的:比较大黄不同炮制品各组分的解热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14组,即空白组、模型组、生大黄组分1组、生大黄组分2组、生大黄组分3组、生大黄组分4组、熟大黄组分1组、熟大黄组分2组、熟大黄组分3组、熟大黄组分4组、大黄炭组分1组、大黄炭组分2组、大黄炭组分3组、大黄炭组分4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背部皮下注射20%酵母菌悬液15 m L/kg制造发热模型。造模1 h后,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蒸馏水2 m L/100 g,其他各组灌胃相应的药物(2 m L/100 g)。在给药后的第1、2、4、6 h测体温1次,计算各时刻每只大鼠相对于其正常体温的体温变化值。结果:除熟大黄组分1在所有测试点均未见明显的解热作用(P>0.05)外,其他各组在给药后不同的时间点均表现出一定的解热作用。在给药1 h后除熟大黄组分1外,其他各组大鼠体温开始明显下降,生大黄组分2、生大黄组分4、熟大黄组分4的解热作用一直持续到给药后6 h。结论:拟在后期通过检测大黄不同炮制品各组分给药1 h后模型鼠下丘脑中PGE2和cAMP含量来了解大黄的解热作用机制。
2017年05期 v.18 29-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辰;盛炎炎;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开窗联合人工半椎板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3年1月-2016年6月诊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经皮椎间孔镜治疗20例(微创组),椎板开窗联合人工半椎板成形术治疗20例(开放组)。完善相关术前检查,术后均予以抗炎、止痛、消肿等基础治疗。两组术后进行腰、腿痛VSA评分、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的组间比较,最后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术后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微创组与开放组腰、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较开放组手术切口长度小、手术时间短、住院天数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椎板开窗联合人工半椎板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椎间孔镜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2017年05期 v.18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洪钢;吴琳;杨晓东;胡恭;王玲;刘飞;徐文卫;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乳膏治疗足癣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研究,将120例真菌镜检阳性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外用复方苦参乳膏,每日2次,连续2 w;对照组60例外用硝酸咪康唑乳膏,每日2次,连续2 w。分别于基线(0 w)、治疗2 w后、停药2 w后3个访视时点,记录症状和体征总积分(total symptom score,TSS)以及真菌镜检、培养转阴情况来评价综合疗效、临床疗效及真菌清除率。结果:两组用药后TSS呈下降趋势,两组停药2 w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2 w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w后,治疗组有效率为33.33%,对照组为1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2 w后,治疗组有效率为78.33%,对照组为6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w后,治疗组真菌清除率为51.67%,优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2 w后治疗组真菌清除率为80.00%,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5.00%。结论:复方苦参乳膏治疗足癣疗效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2017年05期 v.18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蕊;燕平;
目的:讨论电针腧穴"解郁方"对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70例卒中后抑郁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针刺组给予针灸治疗,以腧穴"解郁方"百会、神门、太冲为主穴,配合膻中、合谷、内关、太溪、悬钟、三阴交,施补法,日1次;对照组给予盐酸帕罗西汀片,20 mg/d口服。两组患者均针对原发病给予常规治疗,并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住院集中治疗4 w,统计各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及ADL指数的变化以及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针刺组患者总有效率及ADL高于对照组(P<0.05);HAMD、NIHSS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腧穴"解郁方"治疗卒中后抑郁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HAMD评分,改善抑郁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2017年05期 v.18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苏润泽;麻莉;
心悸是指病人自感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是心主血脉、心主藏神功能失常的外在表现。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可不齐,是现代医学中心血管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多见于心律失常、心脏搏动增强以及心脏神经官能症等。现代医学通过心电图检查、Holter等辅助检查手段,可进一步明确诊断,并能客观评价治疗效果。因此,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明确西医诊断,将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补充和渗透,用于指导临床是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医发展的必然。
2017年05期 v.18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郭玉花;
目的:益气祛湿活血方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气虚湿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体会。方法:9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抽取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均同时给予基础治疗,试验组给予益气祛湿活血方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给予妇炎康复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疗效,做出总结分析。结果:试验组在改善气虚湿瘀型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提高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及总有效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祛湿活血方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在中医药辨证施治的前提下不仅能提高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而且可以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
2017年05期 v.18 45-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谢雅贞;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利湿止痒中药外洗方配合耳穴埋籽治疗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太仓市中医医院2013年5月-2016年4月妇科门诊就诊的60例患者,符合阴道炎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观察组予自拟清热利湿外洗方+耳穴埋籽,对照组采用复方沙棘籽油栓1粒阴道塞药,每晚1粒,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清热解毒、利湿止痒中药外洗方配合耳穴埋籽能明显改善相关症状、体征及阴道分泌物检查。结论:自拟清热解毒、利湿止痒中药外洗方配合耳穴埋籽治疗阴道炎疗效确凿。
2017年05期 v.18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孙刚毅;陈军;尚子乂;
目的:观察开穴通经法配合三伏天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三伏天灸进行治疗,于每年初伏、中伏、末伏分别治疗1次,共计3次,并记为1个疗程。试验组在三伏天灸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开穴通经法。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症状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试验组疗效更好。两组治疗前后体征计分、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穴通经法配合三伏天灸能更好地提高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2017年05期 v.18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农志飞;钟江;杨振亚;李崇信;吴要伟;韦杏;
目的:探讨壮药外洗配合饮食干预治疗婴儿湿疹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6例婴儿湿疹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壮药外洗,对照组予外用西药,同时两组均予饮食干预,用药5 d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及随访3个月。结果:两组患儿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37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痊愈18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3.02%,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复发情况比较,治疗组复发2例,对照组复发9例,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药外洗配合饮食干预治疗婴儿湿疹疗效优于外用西药配合饮食干预,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2017年05期 v.18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雷军;
目的:观察西药易蒙停、丽珠肠乐、思密达与葛根芩连汤、痛泻要方合方加味共同治疗过敏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过敏性结肠炎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6例,两组病例均给予西药易蒙停、丽珠肠乐、思密达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葛根芩连汤与痛泻要方合方加味,7 d为1个疗程。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9.23%,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3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西药易蒙停、丽珠肠乐、思密达与葛根芩连汤、痛泻要方合方加味共同治疗过敏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2017年05期 v.18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樊凯丽;李廷荃;王雁彬;
胃食管反流病为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系由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从而引起烧心、反酸等症状。其中有约40%的患者对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不敏感,称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率逐年升高,采用西药及中药常规治疗效果均不佳。李廷荃教授提出脾胃虚寒为发病之本,病机为肝脾胃不和,寒湿热错杂。治疗原则包括脾升胃降调病势,温运脾阳以培本,清化湿热以除邪。温运脾阳以治本,加之祛除湿热之邪,调节脾胃升降,使人体中焦之气畅则不得作酸。
2017年05期 v.18 57-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许羽龙;赵玉保;
目的:评估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在肾结石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98例肾结石患者随机分成软镜组和经皮肾镜组,每组49例,两组分别采取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和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的术中情况、术后情况、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软镜组的术后血肌酐和血红蛋白含量与经皮肾镜组相似,但是软镜组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低、下床活动时间更短、净石率更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患者住院时间更短且满意度更高。结论:与经皮肾镜取石术相比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更加微创、适应症更广、术后恢复更快,我们应该将其更加广泛应用于临床。
2017年05期 v.18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范少泷;王毅峰;宋文广;
目的:观察以四君子加当归补血汤为基础的中药对化疗所致恶性肿瘤患者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单臂非对照的观察性研究,观察132例多种恶性肿瘤经不同化疗方案化疗引起的Ⅰ~Ⅲ度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口服中药1 w的治疗效果。比较服药前后的白细胞计数变化,将疗效按显效、有效和无效计数,并对疗效依据原发病诊断、白细胞减少等级和使用的化疗方案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在服药1 w后由基线的(2.23±1.87)×10~9/L升高到(4.18±2.65)×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82.56%,其中显效57例(43.18%),有效52例(39.39%),无效23例(17.42%);分层分析显示,白细胞Ⅰ度减少者有效率93.88%(46/49),Ⅱ、Ⅲ度减少者分别为77.78%(42/54)和75.86%(22/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有效率与原发疾病和化疗方案关系不密切(P>0.05)。结论:口服以四君子加当归补血汤为基础的中药是治疗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方法,有进一步开展随机对照研究的价值。
2017年05期 v.18 62-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昝兴淳;丰丽媛;唐巍;龚丽;李斯亮;何鹏;
针刺联合康复方法广泛运用于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本文从特定腧穴针刺法、针刺联合现代康复训练、针刺联合球囊扩张术、针刺联合吞咽障碍治疗仪、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针刺量学及其机制等方面阐述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2017年05期 v.18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静子;聂宇辰;张玉倩;吕福全;韩舰华;
<正>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话题。联合国老龄化议题的导言中写道:到2050年世界老年人口将达到20亿人。据民政部印发的《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 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 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1]。在进入老年期后,老年人往往重病缠身,死亡率、残疾率增高,老年人将成为医疗保健康复
2017年05期 v.18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崔国宁;刘喜平;董俊刚;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因其病情易于反复、迁延难愈,西医对此多采取对症治疗。目前大量临床报道中医药治疗此病具有独特优势,包括单纯中药口服、中药联合灌肠、中西药联合等治疗方案,其疗效得到了临床的认可。另外,基础研究多从微观角度探讨本病的发病机理,在药物干预下,发现其可以调节体内的炎症因子,如抗炎因子(IL-4、10、13)、促炎因子(IL-2、4、6,IL-1β、TNF-α)以及基因蛋白的表达,这些改变可能为揭示其发病机制提供有益的帮助。
2017年05期 v.18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7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健;孙瑜;陈磊;乔夕;
<正>异黄酮类化合物芒柄花素(Formononetin,FMN,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又称刺芒柄花素、芒柄花黄素,广泛存在于黄芪、甘草、葛根、红三轴草等豆科植物中,易溶于甲醇、乙酸乙酯、乙醚、稀碱溶液,难溶于水~([1-2])。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芒柄花素具有抗肿瘤、降血脂、抗心律不齐、抗菌、解痉挛、抗脂质过氧化、雌性激素等作用,能够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还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血管平滑肌细
2017年05期 v.18 74-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20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7 ] |[阅读次数:0 ] - 张晓昀;曹明芳;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最常见的视网膜微血管病,随着疾病的发展,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会逐渐加重,最终将导致失明。该病早期未见明显的异常症状,累及黄斑部时可呈现程度不同的视力下降。DR的发病是一个很复杂的病理过程,目前它的发病原因仍不明确。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诸多专家学者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1)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存在相关性关系,IGF-1对DR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IGF-1的异常调节在DR发病进程中饰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2017年05期 v.18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