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锐;许克勇;姚晖;邓虹珠;焦河玲;原海晓;
目的:探讨评价灵芝蒜颗粒的安全性,为其应用提供毒理学安全依据。方法:采用小鼠急性经口毒性实验、Ames实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和小鼠精子畸形实验及大鼠30 d喂养实验。结果:灵芝蒜对小鼠急性经口毒性实验结果大于20 000 mg/kg,体内体外致突变实验结果均为阴性,30 d喂养实验,0.84 g/kg,1.67 g/kg,3.33 g/kg(分别相当成人日用量的25、50、100倍)3个剂量组的样品灌胃30 d,实验期间动物生长发育良好,各剂量组的动物体重、增重量和进食量及食物利用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血常规和生化检测指标、脏器重量及脏器/体重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各实验组大鼠肝、肾、胃肠、脾、睾丸和卵巢等组织均未见有病理改变。结论:灵芝蒜颗粒属实际无毒级,未见遗传毒性,长期服用是安全的。
2011年02期 v.12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延龙;
目的:探讨大黄虫丸、当归补血汤及二者合方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血清及肝组织中SOD、MDA含量的影响,观察大黄虫丸与当归补血汤合方的作用是否优于单方。方法:将昆明种6月龄小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大黄虫丸组、当归补血汤组、大黄虫丸与当归补血汤合方组(合方组)、模型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小鼠每日颈背皮下注射D-半乳糖,连续6 w。给药组小鼠灌胃给药,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小鼠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6 w。脱颈椎处死小鼠,取血清及肝组织检测SOD和MDA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大黄虫丸组、当归补血汤组及合方组小鼠血清、肝组织中SOD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P<0.01)。与单方组比较,合方组小鼠血清、肝组织中SOD含量升高更明显,MDA含量下降显著。结论:大黄虫丸、当归补血汤及合方均能延缓衰老,合方的作用优于单方。
2011年02期 v.12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曾群;赵果毅;
目的:研究舒通胶囊对正常大鼠和燥结失水便秘型大鼠大肠推进功能的影响。方法:①疏通胶囊对正常大鼠大肠推进功能的影响。取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舒通胶囊高、中、低剂量组、麻仁胶囊高、低剂量组。给药8 w,处死大鼠后测量结肠总长度和墨汁推进距离,计算墨汁推进百分率。②疏通胶囊对燥结便秘型大鼠大肠推进功能的影响。取大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舒通胶囊高、中、低剂量组、麻仁胶囊高、低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喂饲大米、禁水3 d制备燥结便秘大鼠模型。结果:①治疗组与对照组大鼠大肠墨汁推进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模型组比较,疏通胶囊高、中剂量组大鼠大肠推进百分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舒通胶囊具有增强燥结便秘型大鼠大肠推进功能的作用,且其作用优于麻仁胶囊。
2011年02期 v.12 25-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泳荪;刘文洪;
目的:对铁皮石斛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并探讨铁皮石斛多糖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早期干预机制。方法:选用水煎煮工艺,选择提取时的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破碎方法、不同固液比4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利用RT-PCR技术从分子水平初步研究铁皮石斛多糖对高糖环境下ECV304细胞中NF-κB表达的干预情况。结果: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提取的最佳工艺为以水为提取剂,煎煮0.5 h,提取3次,高速匀浆破碎,固液比1∶30。与对照组比较,含不同浓度铁皮石斛多糖的培养基中ECV304细胞NF-κB因子表达均显著下降。结论:铁皮石斛多糖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NF-κB因子的过量表达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2011年02期 v.12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10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0 ] - 李慧峰;裴妙荣;
目的:建立丹芪通脉胶囊中黄芪甲苷的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Dia-monsil C1(84.6 nm×150 n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32∶68),流速1.0 mL/min;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参数:漂移管温度95℃,氮气流速2.1 L/min。结果:黄芪甲苷含量测定线性范围1.006μg~10.06μg,回归方程Y=1.574X+5.956,r=0.999 6,平均回收率为99.90%,RSD为1.72%(n=6)。结论:所建立的HPLC-ELSD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丹芪通脉胶囊的质量控制。
2011年02期 v.12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史国富;张璐;
目的:研究微粉化技术对中药材黄芩显微特征、溶出度的影响。方法:观察黄芩普通细粉和超微粉的显微特征,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黄芩苷含量超微细粉(<10μm)比普通细粉(80目)提高13.9%。结论:超微粉碎可提高黄芩有效成分的溶出,简化提取工艺,降低成本。
2011年02期 v.12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高宝益;裴妙荣;
目的:以橙皮苷为指标对清热安神合剂进行定量分析,建立清热安神合剂中橙皮苷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C18色谱柱,以甲醇-水(35∶65)为流动相,在283 nm波长下测定清热安神合剂中橙皮苷含量。结果:在上述测定条件下,橙皮苷在64 ng~1 280 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测定方法重复性良好,RSD=1.41%(n=6),清热安神合剂中橙皮苷的平均回收率为100.72%(n=5),RSD=1.28%。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易操作,可作为清热安神合剂质量的控制方法。
2011年02期 v.12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王颖莉;张世平;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片工业生产的工艺条件。方法:按预定的生产工艺条件,连续试生产3个批次的复方甘草片,并按相关的质量标准进行全面检验。结果:在预定的生产工艺条件下,生产的复方甘草片质量稳定并符合标准。结论:确认的生产工艺是可行的,能满足大工业生产的要求。
2011年02期 v.12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10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建峰;
目的:观察血栓通粉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8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丹参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1次/d,配合其他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栓通粉针0.5 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共用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栓通粉针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2011年02期 v.12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龙生;
目的:观察柴金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采用口服奥美拉唑及胃复春片治疗,治疗组112例以小柴胡汤合左金丸为基础方(柴金合剂),结合临床辨证论治。结果:对照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100%,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柴金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
2011年02期 v.12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向军;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变异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变异性心绞痛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两组病例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免煎剂。8 w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疗效,24 h动态心电图、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变化。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中医症状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率变异性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变化(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红细胞变性指数、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络病理论为基础的血府逐瘀汤能明显改善变异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心率变异性,改善临床症状疗效。
2011年02期 v.12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小平;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刮痧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偏头痛病例均采用针刺配合刮痧治疗。结果:98例病例治疗后痊愈71例,显效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9%。结论:针刺配合刮痧治疗偏头痛疗效突出,且易于操作,值得推广。
2011年02期 v.12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运昌;李俊莲;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12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奥美拉唑、莫沙比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4%,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8.2%,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半年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1年02期 v.12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健;白兆芝;
<正>吾师白兆芝,山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余年,治学严谨,临床学验俱丰,临证注重辨证施治,每获良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聆听教诲,获益匪浅。现择其验案2则,以窥一斑。
2011年02期 v.12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俐;
目的:观察自拟痛经方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156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8例。对照组口服谷维素片,维生素B1片,中度患者加服消炎痛,重度患者加服芬必得。经前3 d开始服药,持续至经期第3天共6 d。有恐惧或焦虑等精神神经症状者给予安定等镇静剂治疗。治疗组采用自拟痛经方进行治疗,每次月经行经前3 d开始服药,连服6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4.62%,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87%,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拟痛经方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1年02期 v.12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李宏;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球结膜下出血的临床疗效,寻求缩短病程,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就诊的28例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经治疗达到预期目的的为25例,占总人数的89.3%。未达到预期目的的3例,占10.7%。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球结膜下出血疗效显著,可明显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
2011年02期 v.12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吕秀梅;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例均给予一般治疗,包括暂停进食动物蛋白类食物,限制活动量及抗感染。对照组给予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治疗,对于严重反复出现的皮肤紫癜或有关节肿痛、腹痛者加用泼尼松。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施治。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75%,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011年02期 v.12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军霞;
目的:观察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病例均给予休息、吸氧、限制钠盐摄入,并对于不同的基础心脏病,积极针对病因及诱因予以相应治疗。对照组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片、洋地黄制剂地高辛片、利尿剂氢氯噻嗪片、螺内酯片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加用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LVEDd、LVEF、6 min步行距离结果及B型尿钠肽(BNP)均有所改善,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比较,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LVEDd、LVEF、6 min步行距离结果及BNP明显改善(P<0.05)。结论: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011年02期 v.12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屈艳玲;李淑琴;程凌倩;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6月住院的352例癌症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同期非癌症患者351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心电图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心电图在ST-T改变、QRS波低电压、心律失常等方面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癌症患者心电图改变与抗肿瘤药物对心肌的损伤、肿瘤异位内分泌综合症、机体营养及能量缺乏、心肌直接损伤、恶性肿瘤心脏转移等有关。
2011年02期 v.12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桂凤;
目的:探讨儿童血铅水平与钙、锌、铁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原子吸收法,分别测定1 000名患儿的血铅和钙、锌、铁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 000名儿童中,平均血铅水平为60.854μg/L,铅中毒发生率为17.9%,回归和相关分析显示,儿童血铅与血钙、锌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儿童铅中毒可导致血钙、锌水平下降。
2011年02期 v.12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冯素萍;荣爱国;
目的:探讨白细胞(WBC)、血沉(ESR)、血糖(FBG)、同型半胱氨酸(HCY)、心肌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病情及预后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30例AMI病例(研究组)和30例健康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在入院即时或24 h内空腹抽血,进行WBC、ESR、FBG、HCY、CK、CK-MB常规生化检测。结果:上述指标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其中研究组4例住院期间死亡的AMI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增高尤为显著。结论:上述指标可作为AMI患者预测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2011年02期 v.12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高煜;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术后应用布地奈德喷鼻、鼻内雾化和术腔局部铺贴3种方式的疗效差异。方法:90例病例以配对设计的原则随机分为3组,从术后第2周始,3组分别采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鼻、布地奈德混悬液鼻内雾化、布地奈德混悬液明胶海绵铺贴术腔治疗,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行鼻内镜检查并进行Johansson评分;患者填写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条(sinonasal outcome test-20,SNOT-20)生存质量调查表。结果:术前Johansson内镜评分,3组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喷鼻组评分明显高于鼻内雾化组和术腔药物铺贴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内雾化组和术腔药物铺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NOT-20调查表,术后患者SNOT-20评分随月份逐渐下降,喷鼻组和术腔铺贴组在术后3个月时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内雾化组术后1个月时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术侧鼻内雾化吸入治疗和术腔局部铺贴,均有明显促进术腔恢复,改善主观症状的作用,术腔局部铺贴更经济和具有实际操作性。
2011年02期 v.12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森;何菊;张晶;赵子源;李楠;
目的:探讨右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诊治体会。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53例右下肢DVT患者的治疗情况及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顺利康复,3例好转,8例无效,死亡1例。合并肺动脉栓塞7例,其中5例症状轻微。结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需积极寻找病因,尤其应警惕血管周围占位性病变;恶性肿瘤压迫血管导致的下肢静脉血栓抗凝溶栓效果较差;腔静脉滤器能有效预防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2011年02期 v.12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梁云云;黄洁玲;解龙昌;
目的:临床发现多数脑干梗死缺乏典型交叉性体征,易被误诊为前循环梗死,故分析缺乏交叉性体征的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提高对脑干梗死的认识,减少误诊率及漏诊率。方法:对70例初次患脑血管病并经MRI证实为脑干梗死,而临床缺乏交叉性体征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头晕、眩晕、呕吐,而只有部分患者有眼震、真性球麻痹、共济失调、眼球活动受限等脑干特征性体征。多数患者肌力在3级以上,且发病后1 w内病情不再进展。多数梗死部位位于桥脑腹内侧,而MRA未发现椎基底动脉主干有明显狭窄。结论:脑干梗死常见的症状是头晕、眩晕、呕吐,多数梗死部位位于桥脑腹内侧。
2011年02期 v.12 68-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政;张润香;李华;
目的:探讨近20年经产妇剖宫产指征及构成比的变化。方法:对1990年-2009年经产妇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1990年-1999年与2000年-2009年各10年间的剖宫产指征及构成比。结果:1990年-1999年剖宫产指征前3位依次为:瘢痕子宫、难产、臀位,2000年-2009年剖宫产指征前3位依次为:瘢痕子宫、臀位、社会因素。2000年-2009年与1990年-1999年比较:社会因素、重度子痫前期、妊娠合并症的构成比升高,且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瘢痕子宫、臀位、胎儿窘迫的构成比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000年-2009年与1990年-1999年经产妇剖宫产的构成比分别是28.28%、38.9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0年-2009年孕妇的平均年龄升至(31.28±4.58)岁。结论:1990年-2009年,经产妇剖宫产的构成比、孕妇平均年龄升高,瘢痕子宫、臀位仍然是经产妇剖宫产的主要指征。社会因素成为2000年-2009年经产妇剖宫产的主要指征,值得关注。
2011年02期 v.12 70-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