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登本;
"七篇大论"专事五运六气理论,篇卷浩大,内容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非早已亡失的《素问》第七卷;《阴阳大论》是张仲景撰著《伤寒杂病论》的参考书之一,王叔和《伤寒例》卷首名文相符地展现其相关内容千四百字,亦与篇卷浩大的"七篇大论"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行文遣词用字的风格上略不相通,故认为"七篇大论"出于《阴阳大论》的结论难以得到支撑;通过唐代王冰以前相关医学文献的纵横比较后可以认为,"七篇大论"是自成体系,另有所本的别种古医籍。
2008年04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文辉;
<正>《伤寒论》第7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发于阳"和"发于阴"历代注家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4种看法:第一,辨外感病阴证阳证的总纲;第二,发于阳是发于太阳,发于阴是发于少阴;第三,发于阳是发于阳经,发于阴是发于阴经;第四,发于阳是风伤卫阳,发于阴是寒伤荣阴。
2008年04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牛菲;
汗法是中医传统治法之一,其理论来源于《内经》,属于"八法"之一,是通过疏解腠理、宣通肺卫以祛邪外出的治病方法,是中医辨证治疗学的重要内容。汗法的运用范围很广,可用于治疗风寒风热表证、温病初起、实热证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等而见有表证者,治疗方法包括内治、外治及针刺治疗。
2008年04期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竺华;
目的:观察健脾通腑汤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口服吗叮啉治疗,治疗组口服健脾通腑汤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通腑汤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008年04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高俐;
目的:观察套管针局部穿刺治疗前庭大腺囊(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病例[36个囊(脓)肿]均采用套管针局部穿刺治疗。结果:30例病例[36个囊(脓)肿]中34个囊(脓)肿1次治愈,其余2个经过第2次治疗后治愈。结论:套管针治疗前庭大腺囊(脓)肿较普通针头易穿刺,且药液不易外渗,为安全有效的操作方法。
2008年04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左先;
目的:观察炎琥宁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两组病例均采用常规抗感染、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病毒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炎琥宁治疗。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退热时间、咳嗽改善时间、肺部口罗音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琥宁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安全可行。
2008年04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翠平;刘芳;米阳;
目的:观察硫酸镁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6例。两组病例均常规使用抗感染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毒毛旋花K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采用硫酸镁静脉滴注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为46.66%,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为97.22%,两组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硫酸镁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具有起效快、疗效好、毒副作用少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008年04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世民;
<正>石膏是中医临床上的常用矿物药之一,其主要成分是含水硫酸钙(CaSO4·2H2O)。其性味功能据《中国药典》[1]及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教材[2],皆称其甘、辛、大寒,功能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按照中医理论,寒凉药大剂量使用常有损阳
2008年04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安鑫;赵浩亮;李刚;
目的:探讨胆管癌组织中CD44v6和MMP-9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胆管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胆管癌患者CD44v6和MMP-9的表达。结果:有浸润转移的35例胆管癌标本中CD44v6和MMP-9表达的强阳性率分别为68.6%和71.4%,无浸润转移的25例胆管癌标本中CD44v6和MMP-9表达的强阳性率分别为36.0%和40.0%,CD44v6与MMP-9的表达与胆管癌侵袭转移倾向呈正相关(P<0.01);CD44v6与MMP-9的表达亦呈正相关(P<0.05)。结论:CD44v6及MMP-9的表达可能作为胆管癌预后及转移倾向的判断指标。
2008年04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贾颖;刘惠荣;佟德民;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病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52例病例治疗后痊愈45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2008年04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郝爱荣;
目的:观察金钱排石汤治疗泌尿道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病例均采用金钱排石汤加减治疗。结果:所有病例经治疗后排石率为83.82%。结论:金钱排石汤加减治疗泌尿道结石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008年04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杨掌利;
<正>"梅核气"又称癔球症,咽喉部异常感觉症。发病以中年女性居多,症状时轻时重,无规律,病程长短不一。本病的发病机制颇为复杂,目前公认是一种心身疾病或精神躯体性疾病,是咽喉食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某些局部因素,使舌咽、迷走神经末梢受到刺激,通过神经中枢传至大脑,引起某种
2008年04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朱军伟;王培民;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坏疽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病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21例病例治疗后治愈15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48%。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坏疽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008年04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宝生;
<正>肛门直肠周围多间隙脓肿是指肛腺感染后炎症向肛门直肠周围间隙组织蔓延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肛管直肠周围共有12个间隙,这些间隙是相互沟通的,各间隙间充满疏松的脂肪组织,神经少,容积大,并由大量肌性纤维隔离成许多网络。一旦细菌或稀便经肛窦进入肛
2008年04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旭;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08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4例。两组病例均采用针灸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口服中药和推拿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22%,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44%,两组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008年04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团昌;张文艳;
<正>近年来我们采用四逆汤加减配合麝香止痛膏合香冰散治疗肩周炎38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8例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41岁 ̄50岁12例,51岁 ̄60岁16例,60岁以上10例;病程6个月以下8例,6个月 ̄1年20例,1年以上10例。
200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丽琴;吕军;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101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例均采用耳鸣康复仪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48.6%,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1.9%,两组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耳鸣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008年04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杨建华;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106例病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结果:所有病例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收缩压及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008年04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小华;陈金旗;刘风萍;
目的:观察间苯三酚在绝经后妇女取环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60例病例均为绝经后取节育环妇女,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取环,治疗组在取环前20min肌注间苯三酚。结果:两组病例取环顺利程度以及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苯三酚用于绝经后妇女取环手术镇痛效果满意,子宫松驰良好,安全性高,副作用小,有利于提高取环成功率。
2008年04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温进中;
<正>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按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就其性质可分为实热与虚热。虚热又有阳虚、气虚、阴虚、血虚、营卫失和之不同,但以阴虚发热较为多见。阴虚发热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某些温热性疾病的后期,发热多起于日晡,或发于入夜,至夜半或鸡鸣时热退,次日此时再发,如此往复,缠绵不已。现就阴虚发热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论治阐述如下。
2008年04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吴胤;郑海燕;
<正>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30例病例均为阵发性房颤且未服药患者,其中男80例,女50例;平均年龄(51.3±0.4)岁;冠心病90例,高血压心脏病10例,风湿性心脏病12例,高血压病8例,病态窦房综合征3例,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心肌炎1例,肺源性心脏病2例,无器质性心脏病3例。
2008年04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史纬;
CD62P是一种存在于血小板α颗粒内和血管内皮细胞棒状小体内的糖蛋白,可以介导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黏附形成瘤栓,在肿瘤浸润、侵袭和转移灶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CD62P在肿瘤组织的表达,对肿瘤患者的预后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2008年04期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何帮剑;童培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基本治疗原则是手术治疗、坚强固定,使患者早期活动。内固定是骨折复位的常用方法,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是目前普遍应用的内固定物。微创手术特别是外固定技术有较多的优势,人工关节置换如能较好的把握手术适应症,将是今后治疗转子间骨折的新趋势。
2008年04期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璇;施蕴中;
翻译本身是一种文化活动。翻译不仅是两种文字的相互转化,翻译活动所完成的是将文化内涵在两种语言之间阐释和传播。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的两位主要倡导者和推进者Susan Bassnett和Andre Lefevere研究进展的启发之下,翻译被提到文化构建的高度。从文化角度研究翻译成为翻译研究的前沿课题,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内涵的处理得当与否决定了翻译的好与坏。中医翻译学术界在操作层面上一直有直译与意译之争,归化与异化之争,说到底不过是对中医传统文化在英译文中是否体现以及体现多少的争论。
2008年04期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李龙华;张金良;
胃黏膜损伤是导致胃溃疡及急慢性胃炎的主要病理生理学环节,目前认为其损伤的产生与胃黏膜自身保护作用的减弱或相对减弱,即与胃黏膜攻击性因素及保护/防御性因素失衡密切相关。胃黏膜上皮细胞、贲门腺、幽门腺以及泌酸腺的黏液颈细胞共同分泌的黏液是胃黏膜的第一道防线,黏膜上皮是胃黏膜的第二道防线,其对高浓度酸具有特殊抵抗能力,并具有快速修复与更新的能力。胃黏膜血流在胃黏膜保护中起重要作用。中医药保护胃黏膜的研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这不仅充实了中医药学理论,而且更具有临床实际意义和发展前景,同时也为解释中医药治疗胃黏膜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研究抗溃疡复发提供了新的途径,更为开发胃黏膜保护剂指明了前进方向。
2008年04期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