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逸潇;陈旭宁;吴红全;陆经霞;杨发明;
目的:探讨安神助眠针法治疗心肾不交型老年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3年4月—2024年6月在山西省针灸医院老年病科接受治疗的72例心肾不交型老年失眠症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6例。对照组均于睡前口服右佐匹克隆片,第1周1 mg/次,后3周2 mg/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安神助眠针法,取穴百会、四神聪、神门(双)、阴郄(双)、通里(双)、灵道(双)、大陵(双)、内关(双)、太溪(双)、照海(双)、申脉(双)。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共28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的变化,多导监测睡眠仪监测睡眠潜伏期(SL)、睡眠总时间(TST)及觉醒次数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34/36)明显高于对照组(89%,32/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总睡眠时间延长,觉醒次数减少,睡眠潜伏期缩短,中医证候表积分、PSQI量表总分及各项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均降低,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安神助眠针法治疗心肾不交型老年失眠症的效果明显,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更好地缓解焦虑、抑郁状态。
2025年08期 v.26 867-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5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何胜飞;张金琴;李杜娟;李文;李扬缜;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经颅磁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12月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收治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2例,按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予以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补阳还五汤。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步行能力、医学研究委员会(MRC)六级肌力量表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下肢骨骼肌肌力、血液黏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偏身麻木、气短乏力、舌色黯、舌下脉络增长)、血液黏度指标(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步行能力(6 min行走距离、10 m行走时间)优于对照组,上肢MRC六级肌力评分、下肢FMA评分、下肢骨骼肌肌力(髋关节伸展、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背屈)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可改善神经功能,显著提升患者运动功能与步行能力,调节血液流变学状态,对中医证候的整体改善效果优于单一经颅磁刺激治疗,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中西医结合的新路径。
2025年08期 v.26 873-87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2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刘慧;吴湘湘;王艳珠;黄昀烁;谢璇;赵金阁;郑春松;
目的:以国医大师朱良春《痛风(浊瘀痹)诊治与康复手册》为检索源,总结其治疗痛风的用药规律,并探讨核心中药组合治疗痛风的作用机制。方法:整理朱良春教授的医案,统计并分析所用中药的频次、性味和归经,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提取核心中药组合;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该组合治疗痛风的潜在机制。结果:共纳入92首处方,包含227味中药;统计分析显示,朱良春教授治疗痛风的中药四气以平、温、寒性为主,五味以甘、苦、辛味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胃经为主;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得到核心中药组合为土茯苓、威灵仙、泽泻、薏苡仁、萆薢。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到该组合的活性成分105个及对应靶点190个,在GeneCards、OMIM与DrugBank数据库中检索到痛风靶点2321个,交集靶点100个;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分析筛选出10个核心靶点,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激酶B1(Akt1)、B细胞淋巴瘤2(BCL2)、白细胞介素-1β(IL-1β)、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干扰素γ(IFNγ)、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8(CXCL8)和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CCL2)。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核心中药组合的活性成分主要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NF-κB等通路调节痛风,并与脂质代谢、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并发症等途径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中药有效成分槲皮素、山奈酚、柚皮素等与TNF、IL-6、MMP-9等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和稳定性。结论:朱良春教授治疗痛风主要采用清热解毒、祛风湿、通痹利尿、行瘀等方法,核心中药组合的主要成分(如槲皮素、豆甾醇、β-谷甾醇)通过作用于TNF、Akt、IL-6等靶点,调节PI3K-Akt、NF-κB等信号通路,从而有效治疗痛风。
2025年08期 v.26 878-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3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杨舫;王清;刘弘;赵芳;梁静;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许润三教授自拟加味消瘰丸治疗子宫肌瘤(UF)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TCMSP、BATMAN数据库收集加味消瘰丸中药物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潜在的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OMIM、DisGeNET数据库检索UF的相关疾病靶点,在Cytoscape 3.10.0软件中构建“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基于STRING数据库构建加味消瘰丸治疗UF的蛋白质-蛋白质互作(PPI)网络,根据拓扑分析参数筛选加味消瘰丸治疗UF的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疾病与药物交集靶点的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通过筛选获得87种活性成分,其中槲皮素、木樨草素、山奈酚、汉黄芩素、藏花酸被确定为关联靶标最高的活性成分;通过Venny 2.1.0分析得到加味消瘰丸治疗UF的预测靶点193个,拓扑分析后根据度(degree)值确定p53、Akt1、ESR1、TNF、JUN、IL6、HSP90AA1、EGFR、CCND1、MAPK1为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957个条目,其中生物过程(BP)包括717个条目,主要涉及基因的正调控、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表达正向调控、对外源性刺激的响应、细胞增殖的正向调控、转录的正向调控、DNA的模版化等;分子功能(MF)包括159个条目,主要涉及酶结合、同种蛋白质结合、蛋白结合、RNA聚合酶II转录因子活性、配体激活的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活性、序列特异性DNA结合等;细胞组分(CC)包括81个条目,主要涉及细胞外空间、大分子复合物、细胞外区域、染色质、RNA聚合酶II转录因子复合物。KEGG共富集178条通路,主要涉及癌症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PI3K-Akt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为未来开发中药复方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加味消瘰丸对UF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2025年08期 v.26 889-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0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赵克明;侯羽;丁莉莉;张智博;杨丽;臧凝子;曹明卓;王晶;程晓雨;盛野;路一凡;杨灿;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及生物信息技术研究柴胡-黄芩药对治疗支气管哮喘(BA)的信号靶点和通路。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工具(TCMSP)筛选柴胡-黄芩药对治疗BA的活性成分及核心作用靶点,运用DisGeNET、GeneCards、OMIM数据库提取BA的作用靶点;借助韦恩图,对柴胡-黄芩的作用靶点与BA的疾病靶点取交集;构建中药-活性成分-共同靶点网络,利用网络分析插件分析重要的作用靶点;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筛选关键蛋白;通过DAVID数据库以及微生信云平台对共同靶点实施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柴胡-黄芩与BA的共同靶点有76个;PPI网络涉及76个节点,646条边,筛选后获得15个核心靶点,包括P-糖蛋白(ABCB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胱天蛋白酶3(CASP3)、热休克蛋白90 α家族A类成员1(HSP90AA1)、雷帕霉素机制靶蛋白(MTOR)、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雌激素受体1(ESR1)、蛋白激酶B(Akt1)、髓过氧化物酶(MPO)、Janus激酶2(JAK2)、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γ(PIK3CG)。GO功能主要涉及调控蛋白激酶的信号传导和激酶活性。KEGG通路富集气泡图则揭示其与PI3K-Akt信号通路、代谢通路以及癌症相关的蛋白聚糖通路等多个通路的关联性。结论:研究揭示了柴胡-黄芩药对治疗BA的活性成分和关键通路等,为其治疗BA的临床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025年08期 v.26 898-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8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张慧媛;贾六金;杜彩凤;赵勇;
活血化瘀法为中医临床常用治法之一,在临床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贾六金教授擅长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疑难病症。临床诊疗时,贾六金教授凭借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依据患者具体病情,或巧妙灵活加味,或精准与他方合方,力求方药与病症丝丝入扣、紧密贴合,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贾六金教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小儿癫痫、声带小结、肺炎支原体肺炎、髋关节滑膜炎等常见疾病,以活血化瘀为核心治法,结合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注重攻补兼施、标本同治。同时,依据具体病症,灵活配伍化痰开窍、利咽散结、宣肺止咳、通络止痛等治法,形成了系统的辨治体系。通过对病例的详细分析,总结贾六金教授应用活血化瘀法的独特思路与宝贵经验,以期为儿科同仁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5年08期 v.26 906-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胡子朝;王睿;张雯婧;李一芳;王芳;李晶晶;
目的:回顾性分析王乐匋教授疏肝和胃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2年9月—2024年4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120例CAG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收集暴露组(疏肝和胃方干预)与非暴露组(西医对症干预),各60例,分析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胃镜病理积分、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临床疗效、复发率及安全性。结果:暴露组疗效优于非暴露组,复发率低于非暴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暴露组主症胃脘隐痛或胀满、胁肋胀痛、嗳气、反酸及次症胸闷、食少积分均优于非暴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患者胃镜病理积分、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暴露组优于非暴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研究过程中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疏肝和胃方治疗CAG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胃镜病理,缓解焦虑抑郁状态,且复发率低,安全性更高。
2025年08期 v.26 911-916+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9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侯燕琳;康建英;赵怡蕊;
目的:探讨健脾活血清热燥湿法治疗慢性肾脏病(CKD)2~3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科一病区符合CKD2~3期诊断的住院患者60例,依照差异治疗手段,将样本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开展后续研究。对照组患者予以西医标准对症干预及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联用以健脾活血、清热燥湿为主要治则的中医内外结合疗法,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指标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对整体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cr水平降低、eGFR升高,对照组eGFR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eGF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医证候有效率为71.4%,观察组中医证候有效率为84.8%,两组中医证候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健脾活血清热燥湿法的中医综合辨证治疗通过多途径给药、多靶点干预能够有效改善CKD2~3期患者的肾功能及临床症状,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
2025年08期 v.26 917-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王特;马铭辰;郭土宁;王雨童;常敏;曹玉霞;王海军;
腓总神经从坐骨神经分出后,绕行于腓骨颈外侧,此处位置表浅且紧贴骨膜,易受压迫或外伤。腓总神经损伤的主要临床表现以足背伸障碍、足下垂、足内翻,以及外踝、足背外侧面的皮肤感觉障碍为主。腓总神经损伤可归属于中医学“痿证”或“经筋病”范畴,以患肢运动受限、肌肉萎缩、无力、动作迟缓以及筋脉松弛为特征。气血亏虚与脏腑经脉失养是导致肢体痿弱的重要原因。对于该病的治疗,曹玉霞主任医师倡导采用针灸优势技术组合,发挥“循经排刺+电针+特定电磁波谱(TDP)照射+穴位注射”的协同作用。其中循经排刺以足三阳经为核心,选取秩边、阳陵泉、足三里等关键穴位,直接刺激腓总神经分布区,改善局部气血运行;电针疗法通过微电流激活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促进神经生长因子分泌,加速轴突再生速度;TDP照射通过特定电磁波的热效应,促使血管扩张,从而增加局部血流量,有助于消除炎性水肿;穴位注射维生素B_1和维生素B_(12)混合液,通过经络给药,增强神经营养与修复效率。该法通过融合多种技术的优势,起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强筋健骨、濡养筋脉等作用,从而促进受损神经恢复,实现治愈疾病的目的。
2025年08期 v.26 922-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