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智中;李云;赵思涵;王臻钦;王世峰;杨凤麟;刘子烨;郝如彬;李万婷;
目的:观察火龙罐结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急性卒中后气虚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3年5月—2024年6月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的60例急性卒中后气虚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乳果糖口服液,治疗组使用火龙罐与穴位贴敷治疗,7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治疗总有效率、便秘严重度评分(CSS)、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评分以及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3.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CSS和PAC-QOL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CSS和PACQOL评分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两种疗法对卒中后患者的便秘状况均有改善,但采用火龙罐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可以更为有效地缓解肠道功能障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5年05期 v.26 518-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1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周琪琪;郑恺俐;李丹;莘策;贾颖;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令人困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的特点,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研究认为肥大细胞激活、脱颗粒及随后释放的炎症介质是荨麻疹发病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贾颖教授在慢性荨麻疹(营卫不和证)的辨治过程中,认为其发生与卫表不固、风邪外袭有关,风邪乘气血之虚而客于肌表,走窜不定,致风团时隐时现、瘙痒无度。对于慢性荨麻疹(营卫不和证)以扶正祛邪为治疗的基本原则,治以祛风邪,安心神,益卫固表,调和营卫;采用中药内服-耳尖刺络放血-背部走罐-针刺腧穴的组合疗法,耳尖刺络放血可达到刺激穴位与放血的双重治疗作用;将膀胱经与走罐疗法相结合,刺激膀胱经相应腧穴振奋卫阳,调节相关脏腑,开腠理给病邪以出路;针刺选用神门、安眠、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再施以玉屏风散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2025年05期 v.26 524-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王筠禹;王帆竞;张皖豫;方朝晖;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在临床中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肢体末梢感觉异常,典型症状包括针刺样疼痛。方朝晖教授为首届安徽省名中医,对于DPN的预防与治疗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将《不居集》膈消论治思想运用于DPN临床辨证论治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方朝晖教授认为气阴两虚、瘀血内阻等因素贯穿于DPN发生发展全周期,最终瘀血、湿浊、内热等多种病理因素搏结壅滞于经络。方朝晖教授深入探索气阴两虚夹瘀型DPN临床诊疗良方,经过孜孜不倦的研究,最终带领团队创立丹蛭降糖胶囊,疗效斐然。丹蛭降糖胶囊是对《金匮要略》金匮肾气丸进行药味加减而创立,主要由水蛭、菟丝子、牡丹皮、太子参、生地黄、泽泻等组成,全方将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作为核心治法。太子参、生地黄益气补血、生津润肺,为君药;丹皮、水蛭攻伐毒邪,为臣药;加泽泻利水渗湿,使邪有去路;菟丝子补益肝肾,在祛邪的同时注意顾护正气,使邪去而不伤正。
2025年05期 v.26 529-532+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4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王光福;罗文奎;孙子阿且;孙兴利;谌洪俊;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检出肾囊肿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肾囊肿防治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1月1日—2023年9月30日于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7944名体检人员,根据腹部彩超结果是否检出肾囊肿分为囊肿组和非囊肿组,搜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辅助检查结果,分析两组人群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使用Logstic回归分析罹患肾囊肿的危险因素。结果:肾囊肿患者共1540例(19.39%),与非囊肿组比较,两组人群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痛风病史、体质量指数(BMI)、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空腹血糖(FPG)、高密度脂蛋白(HDL-C)、尿酸(UA)、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高龄、肥胖、痛风病史、高血压病史是肾囊肿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eGFR、Hb升高是肾囊肿发病的保护因素。其中,男性vs女性,OR=3.027[95%CI(2.558~3.581),P<0.001];年龄每增加1岁,OR=1.046[95%CI(1.038~1.054),P<0.001];BMI每增加1 kg/m2,OR=1.042[95%CI(1.016~1.069),P=0.001];eGFR每增加1 ml/min,OR=0.995[95%CI(0.990~0.999),P=0.023];Hb每增加1 g/L,OR=0.995[95%CI(0.990~1),P=0.045];有高血压病史vs无高血压病史,OR=1.519[95%CI(1.319~1.748),P<0.001];有痛风病史vs无痛风病史OR=1.367[95%CI(1.067~1.751),P=0.013]。结论:对于老年男性群体,特别是那些体质量偏大、BMI较高的个体,定期实施腹部超声或CT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2025年05期 v.26 53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2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袁瑶;王倩;翟洪鑫;刘晓明;艾鼎;郭员宏;张红珍;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具有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血管壁粥样硬化、血脂异常、血液黏稠度改变、血压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但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气滞血瘀、痰浊内生、脏腑阴阳失衡等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常见病因病机,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阻心脉或脑络,进而导致心肌梗死或脑梗死。脾失健运,水湿不化,痰浊阻滞心脉或上扰清窍,则胸闷、眩晕。总体的认知是由于阴阳脏腑失衡,心脉失养,脑窍失濡而致。在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常常也可见到心脑血管疾病的其他病因病机。张红珍教授躬耕临床20余年,坚守“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主要病机是“胆热脾寒”,主要病位在肝、胆、脾三脏,主要症状为口干、口苦、纳差、眠差、大便不成形等。临床有很多心脑血管疾病胆热脾寒证患者,治以柴胡桂枝干姜汤清解郁热、畅达气机、温补中焦,重视不同患者的兼夹证候,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灵活用药,效果可见一斑。
2025年05期 v.26 539-54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9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王俊;董昌武;周冰心;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胃癌的主要癌前疾病状态,“炎癌转化”过程是胃癌发展的关键环节。浊毒理论认为CAG“炎癌转化”的发生与体内浊毒有关。浊毒内蕴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使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而蕴积体内,进一步加重浊毒的形成,进而对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造成损害,从而引发CAG“炎癌转化”。浊毒理论治疗CAG“炎癌转化”的作用机理是基于病邪胶结于胃脘,气滞络瘀、湿热中阻、浊毒内蕴的病因病机,通过化浊解毒,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调和气机,从而达到防治CAG“炎癌转化”的目的。根据浊毒理论,确定“化浊解毒”为治疗CAG“炎癌转化”的大法,具体治法包括“疏肝和胃、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浊毒理论打破了CAG癌前病变不可逆转的理论束缚,为中医药干预CAG的“炎癌转化”提供新思路,并为临床治疗和预防胃癌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v.26 545-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0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魏蒙召;刘玉龙;程晓昱;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以及新冠疫情带来的不良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伴随精神心理障碍的现象愈发突出,引发临床关注。慢性心力衰竭(CHF)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常与焦虑等心理障碍合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二者结合,有形之心为邪所困,无形之心被情所伤,心脏器质性病变与心理障碍相互缠绵,经久难愈。程晓昱教授基于中医学理论“整体观念”及“形神一体观”,提出对CHF合并焦虑患者要“双心同治,形神同调”,着重从心、肝、脾、肾论治,认为其病机包括肝气郁结、形神失调,心肾不交、形神失守,脾失运化、形神失养,辨证紧扣病机,强调心肝同养、心肾同调、内外同治、养营培元,多角度切入改善双心疾病CHF合并焦虑患者的症状及预后,手段丰富,应用灵活,达到“双心同调”。
2025年05期 v.26 550-554+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闫宜;金星;郑淑霞;林玉霜;许金森;
目的:观察针刺神门穴联合电针合募穴天枢、上巨虚、足三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对肠动力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10月福建省立医院康复科收治的40例IBS-D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刺神门穴联合电针合募穴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电针合募穴治疗。观察治疗后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肠电图的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19/2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0%(18/20);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IBS-SSS评分均降低,肠电图各导联的平均幅值(F值)均变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IBS-SSS评分及肠电图各导联幅值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神门穴联合电针合募穴治疗IBSD,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患者的肠动力。
2025年05期 v.26 55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2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郭土宁;马铭辰;王雨童;常敏;王特;王海军;曹玉霞;
运动针刺法是指在针刺得气后,医者通过指导患者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患处或相关部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运动针刺法由恢刺法演变而来,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该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不断扩大。该疗法不仅可以治疗运动系统疾病,还能治疗脏腑疾患以及神经系统疾患,其疗效优于普通针刺。近年来,运动针刺疗法作为一种针刺与运动综合运用的疗法备受学术界关注,具有操作易、价格廉、见效快、易于推广等优势。在临证中,观察王海军教授熟用此法,疗效显著。从经穴诊断、选取、运动方式、治神等方面总结王海军教授运用运动针刺法的经验,其中,经穴诊断包括望、问、切、循、按,再通过体针选穴或微针选穴,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强调了针刺时治神的关键作用,提出应将“治神”贯穿于针刺治疗前、针刺中、针刺后;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及精神状态,用言语或眼神交流宽慰患者,使其神气随意念而行。
2025年05期 v.26 562-56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钱爱;黄传兵;李明;朱雅文;程园园;胡可心;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医证型分布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2000)、抗双链DNA抗体(dsDNA)、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计数(HGB)、血小板计数(PLT)、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及血清补体(C3、C4)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将2022年6月—2024年6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部122例确诊的SLE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痹阻证、气阴两虚证、阴虚内热证和脾肾亏虚证,分析比较SLE不同中医证型与年龄、病程以及免疫、炎性等指标变化的关系,以及对疾病活动度的影响。结果:SLEDAI-2000、dsDNA与湿热痹阻证和阴虚内热证的证候特点密切相关,其活动程度依次为湿热痹阻证>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及脾肾亏虚证,气阴两虚证及脾肾亏虚证与湿热痹阻证、阴虚内热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气阴两虚证与脾肾亏虚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患者ESR、hs-CRP、IL-6、IgM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3种证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肾亏虚证患者WBC、PLT、IgM水平明显低于其他3种证型患者,IgG明显高于其他3种证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热痹阻证与阴虚内热证患者C3、C4水平明显低于气阴两虚证与脾肾亏虚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气阴两虚证、阴虚内热证和脾肾亏虚证患者SLEDAI-2000评分均与ESR、hs-CRP、IL-6及IgG、IgM、IgA水平呈正相关(P<0.01),与WBC、RBC、HGB、PLT及C3、C4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论:SLE患者的免疫炎性指标和疾病活动度与中医证候存在关联。
2025年05期 v.26 567-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9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靳燕;赵新栋;杜恺;王建青;李灵芝;董爱爱;王维峰;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经典著作,不仅标志着针灸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更是后世医家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黄帝内经》共分为81篇,其中58篇涉及到“神”的概念,深刻影响了中医学理论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灵枢·本神》中“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的论述,明确指出“神”由先天之精相互交融而形成,是维持人体生命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直接提出针灸的治疗原则,从理论层面为针灸调神治疗提供了坚实基础。王维峰主任医师在临床实践中运用《黄帝内经》中的针灸调神思想治疗失眠、头痛、眩晕以及情志疾病等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通过整理总结王师的临床经验,旨在全面呈现其基于《黄帝内经》“神”理论运用针灸调神的独到见解,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借鉴,助力传承传统中医学理论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2025年05期 v.26 573-57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7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