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医史文献

  • 胡家草场西汉医简方探析

    黄璋;张雷;

    通过查阅古代医籍及相关文献资料,考证荆州胡家草场西汉竹简《医杂方》957~958号简中未明确的病名为痿病,分析该病是因为患者久处湿地,感受外来湿邪,而发为阳筋弛纵,两足软弱,行走时收引无力,举步艰难。在出土文献和早期传世文献中,痿病常与痹病同时出现,二者并无严格区分。简文中记载药物有美沐、盐、甘草、石涅、大兰、乌喙等“,美沐”为优质淘米水,可清热利湿“;石涅”为历代文献所载之矾石,可收敛湿邪“;大兰”为石竹科植物瞿麦,可利尿活血通经;盐,咸寒,去湿热;甘草坚筋骨;乌头祛风湿。方中运用3种外治法增强疗效,以药浴散寒祛湿、调和阴阳,桑炭灸活血通络、温经散寒,按摩舒筋活络、调和气血。与《医心方》中“华佗方治转筋方”,《圣济总录》中“蘸脚方”和“膏摩方”,《世医得效方》中脚气洗法和灸法相对比,发现其在治疗部位和用药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使用方法有所不同,并增加了病后调护的内容,表明胡家草场痿病方的治疗思路为后世所用且有所发展。

    2025年05期 v.26 473-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3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郭凤荷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用药规律

    张艳;郭凤荷;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郭凤荷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3年12月郭凤荷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医案,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对中药使用频次、性味、归经进行统计;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用药关联规则分析,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进行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名老中医郭凤荷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病处方318首,涉及中药68味,中药累计使用频次为4938次。郭凤荷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病常用中药为赤芍、五灵脂、蒲黄、香附、杜仲、巴戟天等,用药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辛、甘为主,归经主要入肝经、脾经、肾经。关联规则结果提示常用药物组合为五灵脂、赤芍、蒲黄、杜仲、香附、甘草中2味药或3味药组合。聚类分析得到2个聚类,聚类1:莪术、三棱、茯苓、桂枝、牡丹皮、桃仁、杜仲、香附、续断;聚类2:没药、吴茱萸、陈皮、当归、川芎、巴戟天、赤芍、五灵脂、蒲黄、甘草、延胡索。结论:郭凤荷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病以“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为主要病机,非经期治疗以“温阳化气,祛瘀散结”为主,经期治疗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主。

    2025年05期 v.26 479-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王孟英以“食”疗咳特色阐微

    王淞;姜昊;祖琦;张树剑;

    王孟英是著名的食疗大家,通过整理《王孟英医案》《王孟英医案续编》《王孟英医案三编》中125则以咳嗽为主症或主要兼症的医案,及《随息居饮食谱》《归砚录》中的饮食性味功效记载,发现王孟英治疗咳嗽重视应用食疗和药食两用中药,且临床效果突出。在咳嗽的治疗中,或通过食疗增强药力,或单用食疗治病,或以食物为丸剂赋形剂,或用食疗纠正药误,或以食养调理咳嗽善后;药食摄入的方法有直接食用,有榨汁服,有煮汤服,亦有煎汤代水;强调饮食宜忌,包括肉食、谷食、果实、鳞介类食物。王孟英以食疗咳颇具特色,与其他医家相比,在咳嗽中对食疗的运用呈现出应用广泛、疗效突出、服法多样、重视饮食宜忌的特色。

    2025年05期 v.26 484-487+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3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古籍文献视角下鼻鼽病名的多元嬗变与证治体系演进

    王春荣;王海平;张立娜;陈氏儿科流派工作室课题组;

    系统梳理中医古籍文献中“鼻鼽”的病名演变与核心病机,探讨其从先秦至明清时期理论发展及临床实践的嬗变。历代医家对鼻鼽的认识经历了从外邪单一论到内外合邪、脏腑同病的理论深化过程。先秦《黄帝内经》首载“鼻鼽”病名,以“阴阳失调、邪犯阳明”为病机核心,强调外邪侵袭与经气逆乱。隋唐时期,巢元方专论小儿鼻病,孙思邈开创药物纳鼻、灸法等外治体系,奠定“肺窍壅塞”病机基础。金元时期刘完素突破寒邪主因论,提出“风热致鼽”,强调热邪壅肺;孙一奎首立专论,揭示“痰火积热”内因与外邪触发“燥火内燔”的病机,推动鼻鼽向专病专治转型。明清医家进一步完善体系,张景岳分外感风寒与内热施治,林佩琴细化脉诊与鉴别诊断,沈金鳌确立“肺热壅滞”病机,外治法从单一用药发展为纳鼻、贴敷、吹熨等复方配伍。核心病机呈现三大脉络:外邪致病分风寒束表(肺气失宣)与风热犯肺(燥火内燔);脏腑虚损聚焦肺脾肾三焦传变,如肺气虚寒、脾虚痰阻、肾阳不足;孙一奎的“内外合邪”机制强调痰火积热体质与外邪交互作用,形成“外邪触发-脏腑失调-痰火壅塞”的病理循环。治疗上形成外治通窍(辛温/辛凉)与内调脏腑(温散、清热、健脾、温肾)协同的多元体系,体现中医学理论整体观与个体化诊疗特色。

    2025年05期 v.26 488-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3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基于古籍验方-数据挖掘的新安医家治疗泄泻学术特色探讨

    韦晶雅;刘柳青;梁启月;裴久敏;杨牧草;王婷婷;郭锦晨;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新安医家治疗泄泻的学术特色。方法:通过整理《石山医案》《孙文垣医案》《临证指南医案》《杏轩医案》中治疗泄泻的方剂,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管理系统”(TCMISS)对用药情况进行基本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泄泻病案中,共涉及方剂147首,中药149味,使用频次排名前6位的中药依次为茯苓、陈皮、白术、人参、泽泻、厚朴,用药多归脾、肺、胃、肾、心经,药物四气以温、平、寒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主要集中于健脾渗湿类、理气和中类以及补益类药物。基于关联规则分析高频药物组合有“陈皮-茯苓”“白术-茯苓”“茯苓-泽泻”等。基于熵聚类得到7首新方组合,处方1:防风、升麻、羌活、独活;处方2:神曲、黄连、山楂、麦芽;处方3:紫菀、枳壳、麻黄、紫苏;处方4:附子、诃子、龙骨、葫芦巴;处方5:猪苓、陈皮、厚朴、人参;处方6:菟丝子、补骨脂、芡实、杜仲;处方7:赤石脂、禹余粮、乳香、诃子、龙骨。新安医家治疗泄泻的特色治法主要有宣肺健脾、渗利分消湿邪,健脾温肾、先天后天同治,滑涩并用、收藏通泻并举,行气利水、气血水液通畅,扶正祛邪、重视正邪交争。结论:通过对新安医家治疗泄泻医案的深入挖掘与分析,揭示了新安医家辨治泄泻的用药规律,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2025年05期 v.26 494-5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6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实验中医药学

  • 舒脊片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中MyD88、NF-κBp65表达的影响

    曾聪彦;曹海丽;梅全喜;胡莹;戴卫波;郑依玲;宋叶;

    目的:探讨舒脊片对完全弗氏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踝部滑膜组织中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8只SPF级雄性SD大鼠分为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的空白组(12只)和注射完全弗氏佐剂诱导AA模型的造模组(96只)。将造模成功的7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甲氨蝶呤组、雷公藤多苷片组和舒脊片高、中、低剂量组6组,每组12只。甲氨蝶呤片组给药剂量为0.51 mg/kg,1次/3 d;雷公藤多苷片组给药剂量为9.45 mg/kg,1次/d;舒脊片高、中、低剂量组的给药剂量分别为3.456 g/kg,1.728 g/kg,0.864 g/kg,1次/d。均连续给药30 d。因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个别大鼠死亡,为保持实验中各组大鼠的数量一致,每组最终保留8只大鼠。观察大鼠给药前后双侧足爪肿胀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检测大鼠致炎侧(右侧)足爪组织及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继发侧(左侧)踝关节滑膜组织中MyD88、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IL-6、TNF-α、IL-1β: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IL-6含量降低,舒脊片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降低,各给药组(除舒脊片低剂量组外)大鼠血清IL-1β含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舒脊片高剂量组比较,甲氨蝶呤组、雷公藤多苷片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升高,舒脊片低剂量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含量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PGE2: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原发侧足爪组织和血清中PGE2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舒脊片高剂量组比较,雷公藤多苷片组、舒脊片低剂量组大鼠原发侧足爪组织及血清中PGE2含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MyD88、NF-κBp6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继发侧踝关节组织中MyD88、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模型组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中MyD88、NF-κBp65蛋白染色明显增多,呈深黄棕色。舒脊片组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中MyD88、NF-κBp65蛋白染色颜色变浅,表明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中MyD88、NF-κBp65蛋白表达减少。结论:舒脊片可改善AA模型大鼠足爪肿胀情况,通过下调血清中炎性因子IL-6、TNF-α、IL-1β、PGE2水平及踝关节滑膜组织中MyD88、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改善滑膜组织炎性浸润及增生,从而延缓关节软骨的病变或关节畸形。

    2025年05期 v.26 502-508+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1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中药制剂工程与技术

  • 基于HPLC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的晋产黄芩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药雅俊;蔡翠芳;赵雅清;王嘉琛;

    目的: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确定原则,结合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黄芩的QMarkers,并建立其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建立黄芩HPLC指纹图谱,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探索15批山西不同产地黄芩的差异成分,结合有效性、可测性确定黄芩Q-Marker。构建黄芩“质量标志物-潜在靶点-通路”图,进一步确定黄芩QMarker,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5批黄芩指纹图谱共标定10个共有峰,指认了4种成分,15批黄芩供试品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0.989。聚类分析(CA)与主成分分析(PCA)均将15批黄芩聚为两类,S6、S14为一类,其余为一类。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表明黄芩苷(4号峰)、黄芩素(8号峰)、汉黄芩苷(7号峰)为不同产地黄芩的主要差异成分。结合有效性、可测性确定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为黄芩Q-Marker。4个Q-Marker共有116个潜在靶点,主要通过卵巢类固醇生成、癌症的途径、MAPK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黄芩质量是产地、栽培、采收加工等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进一步推进规范化种植、加工,保证质量。结论:基于指纹图谱、网络药理学预测了黄芩的Q-Markers,可为黄芩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26 509-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2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临床研究与经验

  • 火龙罐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卒中后气虚便秘临床观察

    段智中;李云;赵思涵;王臻钦;王世峰;杨凤麟;刘子烨;郝如彬;李万婷;

    目的:观察火龙罐结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急性卒中后气虚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3年5月—2024年6月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的60例急性卒中后气虚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乳果糖口服液,治疗组使用火龙罐与穴位贴敷治疗,7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治疗总有效率、便秘严重度评分(CSS)、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评分以及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3.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CSS和PAC-QOL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CSS和PACQOL评分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两种疗法对卒中后患者的便秘状况均有改善,但采用火龙罐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可以更为有效地缓解肠道功能障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5年05期 v.26 518-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1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贾颖教授内外合治慢性荨麻疹(营卫不和证)经验探析

    周琪琪;郑恺俐;李丹;莘策;贾颖;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令人困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的特点,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研究认为肥大细胞激活、脱颗粒及随后释放的炎症介质是荨麻疹发病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贾颖教授在慢性荨麻疹(营卫不和证)的辨治过程中,认为其发生与卫表不固、风邪外袭有关,风邪乘气血之虚而客于肌表,走窜不定,致风团时隐时现、瘙痒无度。对于慢性荨麻疹(营卫不和证)以扶正祛邪为治疗的基本原则,治以祛风邪,安心神,益卫固表,调和营卫;采用中药内服-耳尖刺络放血-背部走罐-针刺腧穴的组合疗法,耳尖刺络放血可达到刺激穴位与放血的双重治疗作用;将膀胱经与走罐疗法相结合,刺激膀胱经相应腧穴振奋卫阳,调节相关脏腑,开腠理给病邪以出路;针刺选用神门、安眠、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再施以玉屏风散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2025年05期 v.26 524-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方朝晖基于《不居集》膈消论治思想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

    王筠禹;王帆竞;张皖豫;方朝晖;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在临床中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肢体末梢感觉异常,典型症状包括针刺样疼痛。方朝晖教授为首届安徽省名中医,对于DPN的预防与治疗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将《不居集》膈消论治思想运用于DPN临床辨证论治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方朝晖教授认为气阴两虚、瘀血内阻等因素贯穿于DPN发生发展全周期,最终瘀血、湿浊、内热等多种病理因素搏结壅滞于经络。方朝晖教授深入探索气阴两虚夹瘀型DPN临床诊疗良方,经过孜孜不倦的研究,最终带领团队创立丹蛭降糖胶囊,疗效斐然。丹蛭降糖胶囊是对《金匮要略》金匮肾气丸进行药味加减而创立,主要由水蛭、菟丝子、牡丹皮、太子参、生地黄、泽泻等组成,全方将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作为核心治法。太子参、生地黄益气补血、生津润肺,为君药;丹皮、水蛭攻伐毒邪,为臣药;加泽泻利水渗湿,使邪有去路;菟丝子补益肝肾,在祛邪的同时注意顾护正气,使邪去而不伤正。

    2025年05期 v.26 529-532+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4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单中心体检人群合并肾囊肿的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王光福;罗文奎;孙子阿且;孙兴利;谌洪俊;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检出肾囊肿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肾囊肿防治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1月1日—2023年9月30日于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7944名体检人员,根据腹部彩超结果是否检出肾囊肿分为囊肿组和非囊肿组,搜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辅助检查结果,分析两组人群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使用Logstic回归分析罹患肾囊肿的危险因素。结果:肾囊肿患者共1540例(19.39%),与非囊肿组比较,两组人群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痛风病史、体质量指数(BMI)、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空腹血糖(FPG)、高密度脂蛋白(HDL-C)、尿酸(UA)、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高龄、肥胖、痛风病史、高血压病史是肾囊肿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eGFR、Hb升高是肾囊肿发病的保护因素。其中,男性vs女性,OR=3.027[95%CI(2.558~3.581),P<0.001];年龄每增加1岁,OR=1.046[95%CI(1.038~1.054),P<0.001];BMI每增加1 kg/m2,OR=1.042[95%CI(1.016~1.069),P=0.001];eGFR每增加1 ml/min,OR=0.995[95%CI(0.990~0.999),P=0.023];Hb每增加1 g/L,OR=0.995[95%CI(0.990~1),P=0.045];有高血压病史vs无高血压病史,OR=1.519[95%CI(1.319~1.748),P<0.001];有痛风病史vs无痛风病史OR=1.367[95%CI(1.067~1.751),P=0.013]。结论:对于老年男性群体,特别是那些体质量偏大、BMI较高的个体,定期实施腹部超声或CT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2025年05期 v.26 53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2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基于“和解少阳,温阳化饮”探讨柴胡桂枝干姜汤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运用

    袁瑶;王倩;翟洪鑫;刘晓明;艾鼎;郭员宏;张红珍;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具有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血管壁粥样硬化、血脂异常、血液黏稠度改变、血压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但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气滞血瘀、痰浊内生、脏腑阴阳失衡等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常见病因病机,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阻心脉或脑络,进而导致心肌梗死或脑梗死。脾失健运,水湿不化,痰浊阻滞心脉或上扰清窍,则胸闷、眩晕。总体的认知是由于阴阳脏腑失衡,心脉失养,脑窍失濡而致。在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常常也可见到心脑血管疾病的其他病因病机。张红珍教授躬耕临床20余年,坚守“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主要病机是“胆热脾寒”,主要病位在肝、胆、脾三脏,主要症状为口干、口苦、纳差、眠差、大便不成形等。临床有很多心脑血管疾病胆热脾寒证患者,治以柴胡桂枝干姜汤清解郁热、畅达气机、温补中焦,重视不同患者的兼夹证候,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灵活用药,效果可见一斑。

    2025年05期 v.26 539-54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9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基于“浊毒理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及防治思路

    王俊;董昌武;周冰心;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胃癌的主要癌前疾病状态,“炎癌转化”过程是胃癌发展的关键环节。浊毒理论认为CAG“炎癌转化”的发生与体内浊毒有关。浊毒内蕴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使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而蕴积体内,进一步加重浊毒的形成,进而对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造成损害,从而引发CAG“炎癌转化”。浊毒理论治疗CAG“炎癌转化”的作用机理是基于病邪胶结于胃脘,气滞络瘀、湿热中阻、浊毒内蕴的病因病机,通过化浊解毒,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调和气机,从而达到防治CAG“炎癌转化”的目的。根据浊毒理论,确定“化浊解毒”为治疗CAG“炎癌转化”的大法,具体治法包括“疏肝和胃、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浊毒理论打破了CAG癌前病变不可逆转的理论束缚,为中医药干预CAG的“炎癌转化”提供新思路,并为临床治疗和预防胃癌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v.26 545-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0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程晓昱教授基于“双心同调”理论辨治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焦虑状态临证思路

    魏蒙召;刘玉龙;程晓昱;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以及新冠疫情带来的不良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伴随精神心理障碍的现象愈发突出,引发临床关注。慢性心力衰竭(CHF)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常与焦虑等心理障碍合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二者结合,有形之心为邪所困,无形之心被情所伤,心脏器质性病变与心理障碍相互缠绵,经久难愈。程晓昱教授基于中医学理论“整体观念”及“形神一体观”,提出对CHF合并焦虑患者要“双心同治,形神同调”,着重从心、肝、脾、肾论治,认为其病机包括肝气郁结、形神失调,心肾不交、形神失守,脾失运化、形神失养,辨证紧扣病机,强调心肝同养、心肾同调、内外同治、养营培元,多角度切入改善双心疾病CHF合并焦虑患者的症状及预后,手段丰富,应用灵活,达到“双心同调”。

    2025年05期 v.26 550-554+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针刺神门联合电针合募穴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动力的影响

    闫宜;金星;郑淑霞;林玉霜;许金森;

    目的:观察针刺神门穴联合电针合募穴天枢、上巨虚、足三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对肠动力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10月福建省立医院康复科收治的40例IBS-D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刺神门穴联合电针合募穴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电针合募穴治疗。观察治疗后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肠电图的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19/2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0%(18/20);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IBS-SSS评分均降低,肠电图各导联的平均幅值(F值)均变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IBS-SSS评分及肠电图各导联幅值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神门穴联合电针合募穴治疗IBSD,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患者的肠动力。

    2025年05期 v.26 55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2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王海军教授运用运动针刺法探析

    郭土宁;马铭辰;王雨童;常敏;王特;王海军;曹玉霞;

    运动针刺法是指在针刺得气后,医者通过指导患者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患处或相关部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运动针刺法由恢刺法演变而来,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该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不断扩大。该疗法不仅可以治疗运动系统疾病,还能治疗脏腑疾患以及神经系统疾患,其疗效优于普通针刺。近年来,运动针刺疗法作为一种针刺与运动综合运用的疗法备受学术界关注,具有操作易、价格廉、见效快、易于推广等优势。在临证中,观察王海军教授熟用此法,疗效显著。从经穴诊断、选取、运动方式、治神等方面总结王海军教授运用运动针刺法的经验,其中,经穴诊断包括望、问、切、循、按,再通过体针选穴或微针选穴,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强调了针刺时治神的关键作用,提出应将“治神”贯穿于针刺治疗前、针刺中、针刺后;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及精神状态,用言语或眼神交流宽慰患者,使其神气随意念而行。

    2025年05期 v.26 562-56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辨证分型与免疫炎性因子及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研究

    钱爱;黄传兵;李明;朱雅文;程园园;胡可心;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医证型分布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2000)、抗双链DNA抗体(dsDNA)、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计数(HGB)、血小板计数(PLT)、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及血清补体(C3、C4)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将2022年6月—2024年6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部122例确诊的SLE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痹阻证、气阴两虚证、阴虚内热证和脾肾亏虚证,分析比较SLE不同中医证型与年龄、病程以及免疫、炎性等指标变化的关系,以及对疾病活动度的影响。结果:SLEDAI-2000、dsDNA与湿热痹阻证和阴虚内热证的证候特点密切相关,其活动程度依次为湿热痹阻证>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及脾肾亏虚证,气阴两虚证及脾肾亏虚证与湿热痹阻证、阴虚内热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气阴两虚证与脾肾亏虚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患者ESR、hs-CRP、IL-6、IgM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3种证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肾亏虚证患者WBC、PLT、IgM水平明显低于其他3种证型患者,IgG明显高于其他3种证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热痹阻证与阴虚内热证患者C3、C4水平明显低于气阴两虚证与脾肾亏虚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气阴两虚证、阴虚内热证和脾肾亏虚证患者SLEDAI-2000评分均与ESR、hs-CRP、IL-6及IgG、IgM、IgA水平呈正相关(P<0.01),与WBC、RBC、HGB、PLT及C3、C4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论:SLE患者的免疫炎性指标和疾病活动度与中医证候存在关联。

    2025年05期 v.26 567-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9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王维峰基于《黄帝内经》“神”理论运用针灸调神的临床经验

    靳燕;赵新栋;杜恺;王建青;李灵芝;董爱爱;王维峰;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经典著作,不仅标志着针灸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更是后世医家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黄帝内经》共分为81篇,其中58篇涉及到“神”的概念,深刻影响了中医学理论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灵枢·本神》中“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的论述,明确指出“神”由先天之精相互交融而形成,是维持人体生命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直接提出针灸的治疗原则,从理论层面为针灸调神治疗提供了坚实基础。王维峰主任医师在临床实践中运用《黄帝内经》中的针灸调神思想治疗失眠、头痛、眩晕以及情志疾病等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通过整理总结王师的临床经验,旨在全面呈现其基于《黄帝内经》“神”理论运用针灸调神的独到见解,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借鉴,助力传承传统中医学理论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2025年05期 v.26 573-57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7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思路与方法

  • 经别取穴调和头窍营卫治疗偏头痛理论探讨

    金筱静;许柯丽;叶思婷;包洁;梁宜;邵晓梅;周传龙;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疾病,其治疗立论一直在讨论中。从发病机制的角度,现代医学认为偏头痛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着密切关联,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表现类似于中医学理论中“营卫”的功能。针刺十二经别颈项部的天容、天牖、天窗、天柱、人迎和扶突6穴通过调和经别的经气,能够平衡表里两经,促进头窍部位气血流通,进一步调节头部营卫运行,从而改善偏头痛症状。因此,提出“经别取穴法”治疗偏头痛,通过针刺颈部6穴调和头窍营卫或自主神经功能。调和头窍营卫的中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干预位于颈交感神经干的颈上神经节、星状神经节及迷走神经来治疗偏头痛的理念相契合,以期为临床提供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治疗偏头痛的思路。

    2025年05期 v.26 578-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6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调神导气法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思路

    张思渊;刘懿凤;胡洋;武峻艳;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属于功能性胃肠病的范畴,为临床多发病和常见病。作为典型的消化系统身心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对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长期消化不良不仅易诱发胃食管反流病、胃溃疡等,同时还会引起情绪低落、焦虑等心理问题,增加患焦虑症、抑郁症的风险。近年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与发展,相关研究综合考虑了精神情志因素与FD的关系,证明FD受精神情志因素的影响。故从脑神与胃肠的相关性出发,通过分析中、西医学对FD的认识,运用调神导气法针刺百会、神庭调节神机;中脘、内关、足三里理气和胃、消痞除满;神阙穴闪罐疏导腹部气机兼辅助调神治疗FD,弥补以往治疗对精神、情志、心理等因素的忽视,希望可以为临床治疗FD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5年05期 v.26 583-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1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浅议支沟至骨针法治疗气秘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制

    杨瑞娟;邹德辉;张萌;陆蓉蓉;杨越;李志鹏;

    气秘,即气机郁滞之便秘,以三焦气涩为根本病机,属慢性功能性便秘,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加,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气秘不仅会增加患肠道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风险,因病程缠绵易反复,还会诱发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治当顺气通腑、疏肝调神。目前针刺为临床常用治疗方法,选取支沟穴治疗属对症选穴。至骨针法作为新的针刺方法,以触至病所、针至病所、动至病所、意至病所、气至病所为操作特色,针刺深达骨膜,针感强烈、针效迅捷。注重将治神贯穿治疗始终,充分激发患者自身修复潜能,可多系统、多途径、多维度作用于胃肠道,增进胃肠蠕动,有身心同调、标本同治的效果。

    2025年05期 v.26 58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0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正>1撰稿要求1.1文稿撰写:要求论点明确、文字精练、数据可靠、书写规范。论文字数不少于7000字(含摘要、图、表、照片及参考文献),外文字母准确运用大、小写及正、斜体。正确运用上下角标、数码和符号。1.2题名与署名:文题应简明,突出文章特定内容,不使用非公认的缩略词。来稿须附中英文题名,含义须一致。作者单位要写全称(中英文),并注明城市及邮政编码。如作者单位为两个以上者,在每一位作者的右上角标注序号,单位名称前标注相应的序号。

    2025年05期 v.26 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