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医史文献

  • 《金匮要略》的中医时间医学观探析

    陈世豪;肖碧跃;喻嵘;谭丹妮;

    中医时间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进程均与自然密切相关,这是中国古代有关“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中医学领域的成功运用,其初步成形于《黄帝内经》时期。中医时间医学的科学性已被现代时间生物学及现代生理病理实验所证实,且逐渐发展出中医时间诊断学、中医时间治疗学、中医时间养生学等学科分支。《金匮要略》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疾病防治3个方面均有涉猎,仲景在多个篇章中均提到四季或昼夜规律性变化对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防护有意义,为中医时间医学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2022年06期 v.23 511-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方朝晖教授治疗寻常痤疮脾胃湿热证用药规律

    杨矛;方朝晖;

    目的:分析方朝晖教授应用中药治疗寻常痤疮脾胃湿热证的用药规律,并凝练其诊治寻常痤疮的经验。方法:收集2018年4月—2021年4月方朝晖教授于门诊治疗527例寻常痤疮脾胃湿热证患者中药处方。通过数据挖掘方法中的关联规则、复杂网络等分析中药关联及核心处方等情况。结果:本研究纳入处方527张,包含中药169种;其中蒲公英、炙甘草、地肤子、土茯苓、防风使用频率超过60%;复杂网络图显示蒲公英、地肤子、蝉蜕、炙甘草、白花蛇舌草、土茯苓、防风、紫花地丁为核心药物;中药关联规则置信度>85%、支持度>20%以上者为蒲公英→紫花地丁,蒲公英→陈皮,蒲公英→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防风等。结论: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方法,较好总结方朝晖教授应用轻灵的清热解毒药为主药,兼祛风、除湿、活血、止痒治疗寻常痤疮脾胃湿热证的学术思想。

    2022年06期 v.23 515-517+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手术与非手术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Meta分析

    席凯;孟宪宇;杨帆;张泽平;

    目的:对手术与非手术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指导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手术与非手术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1月。由2名研究员独立对所检索到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评价质量,运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Meta分析。研究共纳入11篇文献,1035例患者,其中手术治疗方式586例,非手术治疗方式449例。观察指标包括优良率、Flynn′s评分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障碍、骨折愈合时间、2~4周骨折愈合率、肘内翻发生率、神经损伤发生率。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方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手术方式总体愈合时间及2~4周骨折愈合率优于手术方式,手术方式在Flynn′s评分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障碍、肘内翻发生率、神经损伤发生率方面优于非手术方式。亚组分析显示:(1)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非手术方式的优良率、Flynn′s评分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障碍、肘内翻发生率、神经损伤发生率优于手术方式。当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类型为单纯伸直型时,临床应倾向于非手术方式。(2)伸直型&屈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方式Flynn's评分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障碍、肘内翻发生率优于非手术方式。当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类型涉及屈曲型时,临床应倾向于手术方式。(3)ⅡB型&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方式优良率、Flynn′s评分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障碍、肘内翻发生率、神经损伤发生率优于非手术方式。当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类型为ⅡB型&Ⅲ型时,临床应倾向于手术方式。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相应选择不同的个体化治疗方式。

    2022年06期 v.23 518-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9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各家骨伤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及其对前臂骨折手法治疗的特色

    向刚刚;曹鹏;童猛;李治骑;吴若冰;高启龙;杨景帆;陈建琨;付义;

    对于不同的中医骨伤科流派,其各具特色,在当地有着显著疗效而广为流传。尽管不同的流派有着各自的特色,但伤科治疗某些方面有着共同特征。首先,在治伤手法上他们大多都以正骨八法为基础进行创新,然后根据自己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出自己的手法。其次,在学术思想上,大多都涉及“筋骨并重”“整体观念”“气血同治”“内外并治”“辨证论治”“衷中参西”方面。目前各个流派都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并且在对上肢骨折、脱位等伤科疾病治疗方面也有着很好的临床疗效。

    2022年06期 v.23 526-534+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7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实验中医药学

  • 茯苓温肾胶囊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及心室重构的影响

    张山东;阮仔玄;张蓓蓓;张叶祥;

    目的:探讨茯苓温肾胶囊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及心室重构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31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7只)、模型组(8只)、中药组(8只)、西药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过量异丙肾上腺素建立心衰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西药组予以依那普利片处理,中药组予以茯苓温肾胶囊处理。通过ELISA血清学检测及病理切片分析,观察各组细胞因子血清表达水平及心肌形态、结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N末端脑钠肽(NT-proBNP)、基质裂解素2(ST2)、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西药组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血清NTproBNP、ST2、IL-6、TNF-α、MMP-2、MMP-9水平(P<0.01),心肌细胞排列相对整齐、纤维组织增生减轻,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茯苓温肾胶囊可调控心肌细胞代谢,改善心肌细胞肥大程度,抑制心室重构,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其机制与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和炎症反应之间的串扰、调节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化有关。

    2022年06期 v.23 535-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9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四子温肺汤干预COPD痰湿蕴肺型模型大鼠气道炎症与黏液高分泌的研究

    殷丽;陈炜;

    目的:观察四子温肺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痰湿蕴肺型模型大鼠气道炎症与黏液高分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4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氨溴索组及四子温肺汤组,每组10只。通过脂多糖(LPS)气道内滴注法+烟熏+番泻叶浸液灌胃方法制备COPD痰湿蕴肺型大鼠模型。氨溴索组以0.93 g/(mL·100 g)氨溴索混悬液灌胃,四子温肺汤组以0.87 mg/(mL·100 g)四子温肺汤灌胃,空白组、模型组均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日灌胃一次。分类计数大鼠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细胞;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BALF中白介素-13(IL-13)、白介素-8(IL-8)、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黏蛋白5AC(MUC5AC)和黏蛋白5B(MUC5B)的含量。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大鼠BALF中炎症细胞数量及IL-13、IL-8、ICAM-1、MUC5AC、MUC5B的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氨溴索组、四子温肺汤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BALF中炎症细胞数量及IL-13、IL-8、ICAM-1、MUC5AC、MUC5B的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四子温肺汤组与氨溴索组比较,大鼠BALF中炎症细胞数量及IL-13、IL-8、ICAM-1、MUC5AC、MUC5B的含量均减少(P<0.05)。结论:四子温肺汤对COPD痰湿蕴肺型大鼠有较佳的治疗效果,能减轻气道炎性反应,还具有抑制气道黏液高分泌的作用,且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IL-13表达,进而抑制巨噬细胞及杯状细胞活性有关。

    2022年06期 v.23 540-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3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小儿退敏汤对小鼠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的抑制作用

    钱航;王方;

    目的:研究小儿退敏汤对卵清蛋白诱导的Balb/c小鼠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seasonal allergic coryundiuitis,SAC)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6~8周龄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SAC组、小儿退敏汤低剂量组、小儿退敏汤高剂量组、盐酸西替利嗪组。空白组不作处理,其余各组使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点眼激发建立SAC模型。造模成功后,SAC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治疗,小儿退敏汤治疗组予高、低剂量退敏汤灌胃治疗,盐酸西替利嗪组予以盐酸西替利嗪片灌胃治疗,共灌胃15 d。给药结束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小鼠眼部情况并进行结膜炎症反应评分,将眼球连同眼睑取下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结膜嗜酸性粒细胞数量,RT-PCR法检测小鼠结膜组织趋化因子配体5(CCL5)的表达情况。结果:给药结束后,小儿退敏汤高、低剂量组的眼部表现和炎症反应好转程度均优于SAC组,结膜炎症反应评分均低于S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下观察结膜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小儿退敏汤高、低剂量组均少于S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小儿退敏汤高、低剂量组结膜CCL5表达水平均低于S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退敏汤能够减轻卵清蛋白诱导的SAC小鼠的结膜炎症反应,减少结膜中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其机制可能与减少CCL5的表达有关。

    2022年06期 v.23 545-548+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2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与经验

  • 149例青年女性慢性失眠患者中医证型及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

    常中飞;骆佳莹;王煜童;付丽娟;乔丹妹;郭俊宏;

    目的:分析青年女性慢性失眠患者的常见中医证型及临床特点。方法:运用回顾性分析,对149例青年女性慢性失眠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伴随疾病及临床特点的分析。结果:149例青年女性慢性失眠患者中属于阳证(包括肝火扰心型和痰热扰心型)95例(63.76%),阴证(包括心脾两虚型、心肾不交型和心胆气虚型)54例(36.24%);阳证患者中以肝火扰心证最多见,占全部病例的53.02%(79/149),阴证患者以心肾不交证多见,占16.11%(24/149)。青年女性慢性失眠中最常见的伴随疾病/症状前5位分别是:月经不调(66/149,44.3%)、多梦(58/149,38.93%)、胃肠功能紊乱(39/149,26.17%)、肥胖(38/149,25.50%)及心悸(29/149,19.46%)。失眠伴随多梦者58例,其中肝火扰心型最常见(20/58,34.48%),其次为心肾不交型(14/58,24.14%)。结论:青年女性慢性失眠患者阳证居多,阳证以肝火扰心证多见;阴证以心肾不交证多见。最常见的伴随疾病/症状分别是月经不调、多梦、胃肠功能紊乱、肥胖及心悸。

    2022年06期 v.23 549-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5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子午流注针刺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疗效观察

    王立童;代永利;周丹;曹佳林;王利凯;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针刺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Motor Aphasia,M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普通体针针刺联合低频r TMS治疗,观察组45例采用子午流注头皮针针刺结合低频rTMS治疗,4周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后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Aphasia Battery in Chinese,ABC)、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法(The Chinese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CFCP)评分对两组患者语言能力、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进行评定,测定大脑前动脉(A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谈话、理解、复述、命名功能评分及CFCP评分、大脑前动脉Vm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大脑前动脉Vm较治疗前明显加快(P<0.01)。结论:子午流注针刺结合低频rTMS治疗可明显提高脑梗死后伴有MA患者的言语表达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局部血流灌注有关。

    2022年06期 v.23 554-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5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育龄期妇女宫颈癌筛查意向影响因素研究

    鲁谨;黄艳华;朱明珠;

    目的:基于保护动机理论(PMT)视角,探讨影响育龄期妇女宫颈癌筛查意向的因素,为精准制定干预措施以提高宫颈癌筛查率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6月—2021年1月在新疆石河子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153名育龄女性为研究对象,基于保护动机理论视角调查育龄期妇女宫颈癌筛查意向,分析影响育龄期妇女宫颈癌筛查意向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对象宫颈癌筛查意向得分9(8,10)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工作性质、文化程度、月收入、第一次性交年龄、性伴侣数、是否曾有医生建议,其宫颈癌意向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育龄期妇女宫颈癌筛查意向得分与严重性(r=0.497)、易感性(r=0.360)、反应效能(r=0.493)和自我效能(r=0.383)呈正相关(P<0.01),宫颈癌筛查意向得分与内部奖励(r=-0.308)、外部奖励(r=-0.339)、反应代价(r-=0.227)呈负相关(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第一次性交年龄、性伴侣数和宫颈癌筛查保护动机因素(严重性、易感性、内部奖励、反应效能、自我效能)是育龄期妇女宫颈癌筛查意向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育龄期妇女宫颈癌筛查意向得分总体水平较高;PMT对育龄期妇女宫颈癌筛查意向具有一定解释作用,可根据不同妇女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目标人群筛查意向。

    2022年06期 v.23 558-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4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类型胃组织病变中CyclinD1、p21、p53表达的差异及意义

    赵培琳;陈盈;方文怡;刘启鸿;王文荣;柯晓;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类型胃部疾病胃黏膜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p21、p53蛋白表达的情况,探讨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REG)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yclinD1、p21、p53在正常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REG及胃癌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并对各组表达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CSG组、CAG组及REG组CyclinD1、p21、p53表达比较,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EG组与胃癌组CyclinD1、p21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clinD1、p21、p53蛋白在REG的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丰富REG发病机制研究,同时提示隆起糜烂性胃炎具有癌变的分子学特征。

    2022年06期 v.23 563-56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7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腰骶、腹“汉堡式”机械灸对女大学生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潘伟滨;林晓敏;蔡秋梅;卢楠;吴玉琼;

    目的:观察艾灸仪(腰骶、腹“汉堡式”机械灸)和布洛芬对女大学生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的影响。方法:将99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艾灸仪组(48例)与布洛芬组(51例)。艾灸仪组用往复灸床和回旋灸仪同时在仰卧位患者的腰骶和腹部进行“汉堡式”机械灸。布洛芬组服用布洛芬胶囊。两组均于月经来潮前开始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和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X痛经症状量表(the 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评分及两组的临床疗效,评估腰骶、腹“汉堡式”机械灸对女大学生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CM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回访中,艾灸仪组在VAS评分、CMSS评分、复发率方面均优于布洛芬组(P<0.05)。结论:腰骶、腹“汉堡式”机械灸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2022年06期 v.23 567-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5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皮内针治疗老年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王玺玺;花思炜;唐玲;王振宇;焦巍娜;侯淑涓;

    目的:观察皮内针治疗老年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老年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皮内针治疗,选择枕穴(耳穴)及安眠穴(体穴)为主穴,根据辨证选取配穴。1周治疗2次,左右耳交替,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量表评分(PSQI)及有效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7%、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SQI总分、睡眠质量评分、入睡时间评分、睡眠时间评分和睡眠效率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皮内针治疗能改善老年患者睡眠障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及治疗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2年06期 v.23 571-573+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0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薛晓红教授治疗急性乳腺炎经验

    王蓉;张馨月;李思雨;沙珊焱;季亚婕;薛晓红;

    急性乳腺炎是发生在乳房的一种最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中医学的“乳痈”,见于哺乳期妇女,尤其是产后1个月内的初产妇。其发病特点是:初则恶寒发热,继而患侧乳房肿大、结块、焮红、灼热,若初期失治、误治,乳腺炎症得不到及时的消散吸收,7~10 d则可形成乳腺脓肿,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存质量,影响母乳喂养。薛晓红教授通常采用温清并用法结合小切口引流术联合针吸穿刺抽脓治疗急性乳腺炎,内外治结合,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值得借鉴与思考。

    2022年06期 v.23 574-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1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炜从五脏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验

    孙松松;陈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a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常见的肺系疾病,该病在中医学属于“肺胀”的范畴。陈炜主任医师,师承于国医大师韩明向,擅用中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尤对COPD的诊治心得颇丰,临床疗效甚佳。陈师认为肺胀的发生是由于五脏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等不能正常代谢,痰瘀互生,最终损伤于肺所致。治疗上采用温阳化瘀、宣肺平喘,佐金平木、疏肝理肺,化瘀平喘、补心安神,健脾祛浊、培土生金,滋肾纳气、金水相生等治法安五脏、祛痰瘀。

    2022年06期 v.23 578-581+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0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基于颈型颈椎病敏化穴位/部位皮肤温度特征的观察

    杨广印;杨素音;罗来;刘淑如;叶笑然;周丽莉;兰彩莲;

    目的:利用红外成像技术对颈型颈椎病受试者颈部压痛敏化部位进行红外体表温度测定,总结与颈型颈椎病相关的压痛敏化部位的皮肤温度特征规律。方法:采用医用红外热成像仪对颈型颈椎病患者35例和健康受试者30例的颈、背部进行红外图像摄取和数据对比分析,比较两组颈侧上区块(C_2~C_5水平)、颈侧下区块(C_6~C_7水平)和背侧区块(T_1~T_3水平)的温度特征;比较两组颈侧内区块(C_2~C_7棘突下连线至旁开1.5寸)和颈侧外区块(C_2~C_7棘突下连线旁开1.5寸至3寸)、背侧内区块(T_1~T_3棘突下连线至旁开1.5寸)和背侧外区块(T_1~T_3棘突下连线旁开1.5寸至3寸)的皮肤温度特征。结果:颈椎病组颈侧上区块的皮肤温差明显高于颈侧下区块和背侧区块,两组颈侧上、下区块温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颈椎病组颈侧外区块的体表温差明显高于颈侧内区块,两组颈侧外区块温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背侧纵向区块温差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型颈椎病患者颈侧上区块和颈侧外区块具有与压痛敏化部位关联的皮肤温度敏化特征规律,表明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客观显示与颈型颈椎病相关的敏化部位皮肤温度特征。

    2022年06期 v.23 582-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7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袁长津教授痰瘀同治法治疗肺癌的临床经验

    游琼;彭素娟;

    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位于前列,中晚期患者居多,西医治疗手段有限,不良反应多样且轻重不一,极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在治疗肺癌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袁长津教授在多年的临床摸索中,总结出痰瘀同治的思想理念,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2022年06期 v.23 587-589+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9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乔模教授治疗热病辨治思路

    乔欣;吴晋英;张世霞;刘芳芳;李俊莲;

    热病是指以发热为特征的急性外感性、内伤性疾病或传染病,是由于人体感受了六淫之邪或疫疠之气所引起的多种急性发热性疾病,包括伤寒、温病、温毒、湿温、瘟疫等。乔模教授系山西省名中医,深受温病大家赵绍琴、内科大家董建华学术经验的影响,经50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磨砺,在治疗热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辨治热病主要从准确把握病邪性质、病位层次和兼夹病邪属性3大要素出发,不仅要辨识外感内伤,更要清楚兼夹邪气属性,方可辨证准确,取得满意疗效。

    2022年06期 v.23 590-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8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银屑病合并高血压中医病机探析

    潘春如;郝平生;

    随着银屑病发病率的逐渐升高,银屑病所引发的共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心血管疾病是中国人群死亡的第一原因。而在心血管病防治策略中,高血压的防治是重中之重。银屑病合并高血压病因病机复杂,从病理产物、络脉损伤、脏腑失调等多方面论治,运用多种辨证方法,从中医病因病机角度辨析银屑病合并高血压,丰富了银屑病共病的理论体系,对于临床诊治银屑病共病有重大意义。

    2022年06期 v.23 594-597+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1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谢昌仁运用养阴活血祛痰法预防中风的理论探微

    卢梦娇;钱伟;傅雅丽;张敬华;

    中风是目前中老年容易发生的脑血管疾病之一,预防对其至关重要。谢昌仁为国家级名中医,谢老博采众方,承古拓新,主张证型应执简驭繁,用药要有方守方,灵活加减,临床防治脑血管病效果显著。谢老强调在临床上,中风的预防至关重要,因中风病多为本虚标实,肝肾亏虚为本,下元亏虚而内风生,风火相煽,加之痰湿壅盛,瘀血阻滞,痰瘀互结则致气血上逆,发为中风。谢老认为“肝肾亏虚”是中风的核心病机,病位在脑,根于肝肾,为本虚标实之证;瘀血是中风发病过程中的诱发或致病因素;痰湿贯穿于中风的发病过程,痰阻脑络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中风证型。针对“虚”“痰”“瘀”的病机,创立了预防中风的基础方丹桔合剂,可以滋补肝肾、化痰祛浊、活血化瘀,还可以抑制炎症、改善血脑屏障、减少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而保护脑细胞。

    2022年06期 v.23 598-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5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方朝晖教授运用五苓散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经验

    张银玉;朱梦燕;尹样样;周鑫鑫;方朝晖;

    甲状腺结节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西医学对甲状腺结节的治疗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中医学对于甲状腺结节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有其独到的见解和优势。现临床中多从肝脾论治,以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作为基本法则,方朝晖教授认为现代人受情志和饮食生活方式的影响,脏腑气化失司,阴阳失和,气血郁结,水津不布,痰湿内蕴。治以温阳化气、消痰散结之法。故临床中审机用法,据证用方,善用五苓散为基础方,随症加减,以期恢复脏腑气化功能,达到气血津液调和,具有明显疗效。

    2022年06期 v.23 603-6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9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周惠芳教授辨治人工流产术后月经过少的临床经验

    张文燕;刘音吟;周惠芳;

    人工流产指因意外妊娠、疾病等原因而采用人工方法终止妊娠,是避孕失败的补救办法。其中月经过少是人工流产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原因主要是人工流产过程中反复搔刮宫腔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受到过度损伤。周惠芳教授从事妇科、生殖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师从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夏桂成教授,秉承其学术思想,结合多年诊治经验,对人工流产术后月经过少诊疗见解独到。周教授认为人工流产术后月经过少不单单责之于肾,更与肝脾关系密切,为多脏同病,耗伤气血,正气受损,邪气凑之,故而发为本病。在治疗上提出扶正祛邪、活血化瘀为根本大法,药物以二甲地黄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2022年06期 v.23 606-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6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中医学教学研究

  • “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刘必旺;郝慧琴;张岩波;张桓虎;何丽清;李培硕;刘星;

    “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是国家为培养高层次医生实施的重大举措。经十余年的发展,教育教学理念逐渐丰富,教育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并切合实际,主要有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融合、以创新为驱动力、注重实验实践能力、典型的“五早”培养模式以及结合国外经验的教育教学模式。众多高校围绕思想道德、人文素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思维训练、技能培养、实践能力等进行了多方位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5+3”一体化医学教育具有培养时间长、教学环节多、相对成本高等特点,建议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强制度、组织、师资、经费、实践基地等方面的保障,理顺重点衔接环节,夯实一体化培养模式设计和质量控制等关键节点,科学规范地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2022年06期 v.23 610-613+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2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中药灌肠联合中药外敷改善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朱军宝;

    胃肠功能障碍是危重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且是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药灌肠、中药外敷因具有经济有效、操作方便、毒副作用少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到重症患者的辅助治疗。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灌肠、外敷可以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提高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当前,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药治疗危重症患者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通过综述近10年的相关研究,为今后临床将中医外治法运用于危重患者合并胃肠道功能障碍提供部分参考。

    2022年06期 v.23 614-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8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药通过调控炎症小体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胡俊杰;程议乐;李晓柳;李万里;丁康;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容易复发的肠道疾病。研究发现炎症小体在炎症性肠病发病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中药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而中药是否通过影响炎症小体从而对炎症性肠病发挥作用值得人们关注。中药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通路以阻断炎症小体的启动,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抑制氧化应激、降低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浓度、阻滞离子通路、调节翻译后修饰等影响炎症小体激活途径及后续的调节肠道菌群、抑制细胞焦亡等方面调控炎症小体从而治疗炎症性肠病。明确这些靶点的调控机制将有助于科研人员的实验开展和临床医生的实际应用。

    2022年06期 v.23 618-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6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总目次